负数的认识说课稿【最新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负数的认识说课稿【最新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负数的认识说课稿【第一篇】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负数》,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几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首先说教材这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从整个小学数学编排体系来看,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又将为以后学习有理数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水平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所以教学时要合理运用直观手段,结合具体情境,促进学生自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学生在亲身经历负数学习过程中,获得数学经验,体验成功的乐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难点也是(负数意义的理解)。

三、教法学法根据新课程理念,本节课我将采用以情景教学法,

观察发现法为主,多媒体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通过一个个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探究新知时最主要的学习方法。因此我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独立思考,与同伴交流分享,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呈现实例)。

课件出示一些数读一读,分分类,进而归纳出我们以前都学过些什么数?学生回答自然数、分数、小数。师我们一起学习新的数(板书认识负数)其实负数就在我们身边,出示主题图。

探究思考,交流分享。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交流,再进行汇报。通过例1主题图,学生们发现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温度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数表示不同的温度,并且观察到了温度表示中出现了负号,(板书0℃—3℃)他表示什么意思?最低温度是0℃,最高温度是3℃。(板书—3℃—2℃)他又表示什么意思?最低温度是—3℃最高温度是2℃。接下来学生自学第2页下面的内容,汇报学习内容。学生指出0℃(板书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板书—3℃),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读作负三摄氏度。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板书3℃),通常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读作三摄氏度。此时教师让学生完成书上表格说说各数表示的意思。让学生更好体会添加“+”“—”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三)分层训练,实践应用。

针对这节课教学的重难点,夯实对负数的认识,完成课后“做一做”第1题,理解负数的含义。然后完成第2题,学会区分正数和负数,巩固深化教学内容。

(四)反馈总结,反思提升。

课程最后通过引领学生回顾正数负数的概念、读法、写法,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总结。

五、板书设计。

这是本课我的板书,简单、明了,一目了然,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0℃—3℃3℃3正数。

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2℃—3℃—3负数。

结尾: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做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感受数学生活化,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目标。今天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评委的聆听,谢谢大家!

负数的认识说课稿【第二篇】

:认识负数(一)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1、情境引入。

电脑播放天气预报片头

师:老师收集了某天四个城市的最低温度资料,并用温度计显示。

2、教学用正负数和0表示几个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气温。

出示图片:香港19摄氏度

师:那一天香港的`最低气温是多少度?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老师介绍温度计的看法。

出示图片:上海3摄氏度

师:上海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出示图片:南京0摄氏度

师:南京呢?和上海比,南京的气温怎样?

出示图片:北京零下3摄氏度

师:和上海比,北京的气温怎么样?

同时出示上海、南京、北京三地的气温图片。

师: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

师:在数学上怎样区分零上3摄氏度和零下3摄氏度的呢?

3、介绍正负数的读写法。

师:规定零上3摄氏度记作+3摄氏度或3摄氏度,规定零下3摄氏度记作-3摄氏度。

教学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法

师:“+3”读作正三,再写的时候,只要在3前面加一个“+”――正号,“+3”也可以写成3。“-3”读作负三,书写时,只要先写“-”――负号,再写3。(教师板书)

师:现在,我们可以说那一天上海的气温是+3℃,北京的气温是-3℃

4、练一练

(1)选择合适的数表示各地的气温

(2)小小气象记录员

1、认识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

师:从上面的资料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区有温差,在我国同一地区同一天也有很大的温差。

出示教科书上的“你知道吗”

2、练一练

出示:+3,-3,40,-12,-400,-155,+8848

师:你能将这些数分分类吗?按什么分?分成几类?小组讨论。

师:象+3,40,+8848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3,-12,-400,-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师:从温度计上观察,0摄氏度以上的数都是正数,0摄氏度以下的数都是负数。海平面以上的数都是正数,海平面以下的数都是负数。

师: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

练一练

1、先读一读,再把数填入适当的框内。

-5,+26,9,-40,-120,+203

正数 负数

2、每人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读出所写的数,并判断写的是否正确。

3、出示“你知道吗?――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

小结: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师:在生活中,在哪里见到过负数?

学生说出存折,电梯面板等等,并要求说明这些负数的意思

练习一 4

选择合适的温度连一连

冰箱中的鱼 水中的鱼 烧好的鱼

负数的认识说课稿【第三篇】

张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层面入手,对于负数,学生并不是一概不知。在很多孩子的心中,已经有了初步的对负数的感觉。张老师用了这句话“生活中哪儿见过负数?”作为开篇,唤起了孩子心目中对负数的初步感觉。然后让学生自己写负数,再说说从哪儿看出这全是负数,负数的前面不光有负号,还要比0小。再然后研究五个“-2”的意义,从而从真正意义上认识负数,张齐华老师每一次的课堂无不让人眼前一亮。

“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这是张老师信守的行动准则。教学语言的诗意动听,教学目标的多元、课堂立意的深远、教学结构的精巧、课堂进程的丰富,师生辉映的精彩构成了他课堂亮丽的风景。“听张齐华上课,你很难预料到他下一个环节可能会做什么。”这种对课堂莫大的'心理期待,既吸引着听课教师,更拨弄着每一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与向往。这种匠心独运的设计总在你意料之外,可又在情理之中,本节课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用自己的想法表达对—2的理解,一个练习的拓展,领教了张老师设计的“高”,欣赏了张老师训练思维的“广”!难怪听他的课不能不说是一种享受,难怪“华粉们”对他的热烈追从。

负数的认识说课稿【第四篇】

我选择的观察维度是“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结合观课谈几点浅显的体会和感受。

1、从目标达成角度来看,知识是落实的。本节课预设的三维目标都能有效达成,在教师精炼的语言引导和巧妙的教学设计下,学生对知识都掌握得十分扎实。2从学生学习兴趣角度来看,课堂是灵动的。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师生配合默契,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就如泉水般灵动,再加上教师亲切的教态和语言,给人一种十分舒畅的感觉。我个人认为本节课还有几个需要注意地方:1、学生举的正、负数的例子还是偏向于整数。教师呈现给学生的数据可能多数偏向于整数,学生思维的定势也可能喜欢举整数的例子,最好是能够多引导学生举各方面的例子,使知识更完善一点。

2、如何体现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究性似乎还做得不够。比如在温度中,只是让个别学生上来拨一拨,如果能让学生每人都在纸温度计上先标一标,在小组内讨论你是怎么标的,再反馈,可能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性。

3、但是对于个别学生的不同意见没有进行及时的分析辩证,导致学生认为老师没有关注自己的想法。以后要注意做到以学生为本,将课堂还给占主体地位的学生,自己以一个指导者的角色出现在课堂教学中。

4、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所欠缺,有过于零散的提问,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后要加强。

负数的认识说课稿【第五篇】

(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2.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5题。

(1)仔细读题,你获得了什么信息?有什么不明白的?(介绍:海平面就是海的平均高度;海拔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1)仔细读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请表示出悉尼、伦敦的时间。北京时间用什么表示?

(3)以北京时间为标准,孟加拉国首都达卡的时间记为-2时,你知道它此时的时间吗?

(4)你还知道此时其他时区的时间吗?试着表示出来。

4.出示练习题。

(1)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120±5”表示什么意思?

(3)如果120克记作0克,117克可以记作多少克?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信息,让学生学习用正数、负数表示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丰富了对正数、负数意义的理解。

(四)了解历史,课堂总结。

1.出示教材第4页“你知道吗?”内容。

其实,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看了介绍,你对负数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负数的发展史,让学生体会负数发展的历程和中国在负数发展上做出的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关于负数,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只要同学们做善于观察的有心人,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有更多的收获。

39 23288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