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辅导方案【推荐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课外辅导方案【推荐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课外辅导方案【第一篇】

一、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

备课是指教师上课前的全部准备工作,备课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也是教师自我学习、提高和完善的重要过程。教师只有认真备好课,才能制定出周密的上课计划,妥当地安排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时间,胸有成竹运用自如地发挥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应按规定制定短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在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理论的基础上,教师备课要做到“八备”,即: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案,备教法、学法,备教学器材,备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备习题。教师应该认真学习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用创新的思维和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同时,教师应明确重点章节和重点课文,做到全盘统筹,安排和实现好授课计划。

教案要按课时来编写,教师上课必须有教案,并且要独立完成,写教案要详细,而且教案必须要包括下列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分析、教学方法、板书设计、课外作业布置和教学后记等。教师要全面的理解学生,理解所教年(班)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理解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知识基础,智力状况和接受能力等,在这些基础上,研究分层次教学。

就英语来说,涉及到了词汇、句型、短语和语法等知识点的整理、归纳和总结。在此当中,所有的知识点大部分都归纳在语法的范围之内。老师需要在备课的过程中以认真的、集中的状态来备好这一节课。如果光是依照课本笼统的提到的句型或词汇,表面的来讲课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课堂会显得很单调,学生会学不到系统性的知识,从而对课堂产生厌倦感,甚至讨厌学习英语。那么,老师应该怎么做呢?

这时,老师就需要查阅相关的英语资料,像课内辅导书、语法书和课外的英语书籍等。但前提就是,查阅的书籍要符合老师目前的教学阶段和水平,绝对不能以马代驴,滥竽充数。查阅相关资料的目的是为了丰富备课内容,为了让学生吸收更好的更全面的知识,为了更好的巩固教学效果,为教学负责。

二、举足轻重的地位―――课堂教学

备课工作准备好之后,接着是课堂教学,教师要依照备课的方案及内容来上课。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方互动性过程。抽象的说,也是一种知识的输出与输入的过程。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角,是思维的主体,他们的活动应占课堂的绝大多数时间。课堂教学的必要五个环节是:自学、议论、点拨、练习和小结。

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需要把教学与练习相结合起来。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并进一步深化知识的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练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实践和检验的平台,有针对性的练习,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堂课所教所学的知识。教学练习可以以课堂师生互动对话、提问与回答、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等的形式来实现。为了便于学生活动,教师在备课时应在为自己设计教案的同时,按照课堂教学五个步骤的教育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同步练习的题单和学案,列出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以及与教学同步的诸如模仿、替换、填空、选择、转换、补全对话、思考、讨论、辩论等口头或笔头的练习题或检测题,来供学生在不同阶段活动时使用,同时也是考查学生平时表现的依据。教学的目标要科学、具体、准确,切忌一般化和抽象化。

在课堂结束前的二十分钟,老师应开始布置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主要的目的还是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重新温习,在脑海中加深印象,从而巩固记忆。这种方式也符合孔子的教育主张: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另一个方面,安排作业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之下把作业完成,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利用他们的课余时间,减少了把时间浪费在玩耍上。

三、教学工作的后续完善―――课后工作

自然地,课后工作主要就包括作业的批改及对遗漏的课堂知识的查阅补充,最后是在学生课程结束之时的相关考试工作。在临近考试之时,教师要按照自己的教学内容设计试卷的题型和题目数量,把它们输入电脑,做详细的排版并打印出来。排版是一项认真性的工作,排版不仅要校对试题是否有打字错误的地方,还要力求试题版面美观整齐。这要求教师要具备较好的文字处理能力。

那在批改作业的时候更要认真,绝对不能以一个“阅”字就带过,一定要根据学生作业完成的正确率来评分,根据教师个人的喜好可以用诸如:excellent、good、so-so等来点评。必要时,评上几句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话语。作业是学生自学、自我检查的重要依据。老师在批改的过程中,发现错误要及时的纠正并做好登记。必要的时候可以把它们拿出来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启发他们积极的思考,以便检验教学的效果并及时巩固,避免学生第二次犯同样的错误,以进一步促进教学的效益,即做到了有效教学。

四、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课后辅导

辅导学习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项重要工作。课堂的时间有限,不可能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特别是对于人数多、水平参差不齐、成绩两极分化的班级,课下对学生进行辅导就显得更为重要。它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促进英语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课外辅导方案【第二篇】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个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已成为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科学的指导有利于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能力。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兴趣、个性和特长,知道自己是谁,进而正确的认识自我;二是有助于大学生确立目标,正确定位。通过系统的职业生涯开发与辅导,大学生在全面了解自我的基础上,通过确立发展方向,树立奋斗目标,知道自己到底想干什么;三是有助于大学生提升学习动力,发挥潜能。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有利于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围绕奋斗目标,挖掘自身潜能,激发学习动力;四是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提高职业选择的成功率和满意度。

然而,当前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活动的认识、高校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开发方面的具体措施,以及社会给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提供的相应机制等方面整体上还不令人十分满意。在笔者的课题组调查问卷中,对于“大学生是否需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活动”的问题,%的同学认为“一般”,还有%的同学表示“不需要”或者“没想过”。大多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仍停留在一般的就业政策的宣传、就业信息的、求职技巧的培训、就业协议的办理,或者请几个校友、企业成功人士到学校做几场讲座、报告等等,仅仅局限于就业择业的指导,缺乏职业生涯开发与辅导应有的专业化和科学性。同时,学生家长对子女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的意识还不强、指导不够,企业和社会相关配套体系还不完善等等,这些都制约了大学生有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活动。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的基本原则

(一)连续性原则。根据国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的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我国高校应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纳入学校的整体教育体系中,列入培养计划,贯穿大学教育过程,体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的连续性。大学新生从进校开始,学校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部门就要根据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安排情况,确定不同年级的工作重点,制定涵盖学生大学期间并延伸到工作以后职业生涯发展的实施方案,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的全过程。

(二)变动性原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变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阅历的增加,大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理想、潜在能力等也会逐渐发生变化,这就要求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以及辅导体系要相应的做出调整;二是企业、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变化也决定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随着相应的变化而动态调整,及时适应社会和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素质需求。

(三)激励性原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科学树立目标以及正确选择职业,因此,大学生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应该尽可能地符合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最大限度地符合当前的组织需求和社会总体发展需要,树立的目标不应是唾手可得,而应经过一定努力才可以实现的。总之,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方案应该对自己在校期间的学习与生活,以及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产生持续的内在激励作用,显示出职业生涯规划的强大动力。

(四)科学性原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活动。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往往在心理、性格、特长、职业能力倾向等诸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充分体现学校、专业、年级的具体特点而作出适当的变化,体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其二,体现在学生的主体性。职业生涯开发与辅导最终是针对学生个体开展的,这种活动要能否唤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三,针对不同的学生还需体现个性化。即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开发与辅导活动,进行有区别的个别咨询、面谈、测试、指导等,以使职业生涯发展方案符合学生自身的实际,具有直接的指导性和激励作用。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课堂教学。课堂仍是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的重要渠道。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培养计划中安排相应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如《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等课程,主要目的在于宣传和普及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强化学生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的意识,可设置为一定课时的必修课。同时,根据学生专业和年级的差别以及学生个体选择的需要多开设一些选修课,如针对一年级学生开设《大学生活与适应》、《自信心训练》、《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时间管理训练》等选修课;针对二、三年级学生开设《人际交往训练》、《职业倾向测试》、《健康心理与潜能开发》、《生涯辅导与咨询》、《创造力训练》等选修课;针对毕业班学生可开设《求职与面试技巧》、《心理拓展训练》、《压力管理》等选修课。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帮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为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相关活动奠定基础。

(二)注重课外实践。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的课外实践主要是指利用课堂教学的理论指导自身开展课外职业生涯规划训练活动。如对大学一年级学生,重点通过职业个性、心理、气质、能力倾向等相关测评,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自我,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通过邀请校内外专家、成功人士、杰出校友、高年级优秀学生的讲座、报告、经验交流,帮助大学生客观的认识环境,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观,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建立职业生涯发展档案。如笔者所在学校邀请Google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到校演讲,他根据自己写给大学生的几封信,告诫在校大学生应该重视大学的学习经历,并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在我校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对二、三年级的学生,主要围绕职业生涯发展方向,通过引导他们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创新竞赛、深入企业、基层开展社会实践,强化专业技能、发挥自身潜能、提高综合素质与核心竞争力。同时有针对性的通过电话、网络、短信、面谈等方式开展个别咨询、团体咨询、朋辈咨询等等,帮助大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对毕业班学生应重点围绕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开展与求职择业相关的择业技能、面试技巧等相关活动,提高就业成功率。

(三)强化社团活动。社团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其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如我校学生职业发展协会组织开展的职业生涯设计方案大赛、模拟招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受到学生的热捧;心理协会组织开展的户外拓展、团体辅导、职业心理训练;演讲协会组织开展的演讲会、辩论赛;创业者协会组织的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艺术团组织开展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学生会、大学生科协借助“新展翼学长学堂”的讲座品牌,邀请高年级优秀学生为低年级同学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指导低年级学生如何学好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参与校园各种社团活动,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各院系学生社团邀请杰出校友回校举办校友论坛、座谈会,引导学生从企业的角度看如何充分利用大学的学习时间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树立奋斗目标,科学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重视机制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要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建立长效机制。一方面要树立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和教风,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发挥好校园网络、校报等校园媒介的舆论优势,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激励学生围绕目标积极学习和工作的奖惩措施以及教学管理制度等等,建立有助于大学生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的长效机制。此外,为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的水平,还必须建立一支具有相关知识背景、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较高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的专兼职队伍。

课外辅导方案【第三篇】

一、高校教师和辅导员的交流基础

教师和辅导员的交流内容包括理论交流、学生知识水平的交流、学习中的问题的交流、好的学习方法的分享交流等方面。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敏感的观察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教师和辅导员都是高校队伍的重要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正确的引导学生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双方队伍交流机制,更好的提供了教师和辅导员相辅相成,提供专业和职业发展的平台。通过平台更好的梳理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学生三者的关系,找到适合学生的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活动内容。通过思想政治培养学生的思想、行为意识,成为社会型人才。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的交流机制,可以提高相互间思想碰撞,帮助彼此能通过分享相互的教学方法,教育内容有组织的进行融合。这也对提升两个队伍整体的素质有帮助,促进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担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任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理解并运用思政课的方法和内容,进行组织,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的。辅导员担负着学生日常的管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辅导员与学生通过生活和学习紧密接触,相互的感情也是很深的。而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学科的教学,相处时间一般仅限于课堂,相处时间相对较少。这就需要辅导员和教师相互间进行交流,通过辅导员的力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好的开展。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相互的联系,也有效的提高了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加强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

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思想觉悟和在某种程度上的认识,能将理论落实到实践中,才能做到相互沟通,不断提升辅导员和教师的政治素质。在社会不断发展前景下,思想政治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师德建设”在《纲要》中,处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这既是对辅导员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对自身素质的基本要求;日常与高校辅导员亲密的接触过程,辅导员的言谈举止会直接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产生一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生活化、教育生活化,强化学生的主流意识,抵制消极想法和不良观念。因此在思想上,要不断更新已有观念,利用社会主义特色体系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辅导员和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是综合素质体现。通过思政课教学内容加强自身建设、端正作风、提高自身素质修养、抵制不良作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思政课和高校辅导员除了具备政治素质,也有具备相应较强的专业技能。通过日常学习,不断完善自身储备能量,充实自己,从而提升专业技能。明确思想政治的教育意义和目的,以便于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夯实知识基础的同时,要结合实际具体情况合理地运用各种知识。吸取改革发展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根据实践的需要进行创新理论。不拘泥于书本经验和已有认识,将思想政治运用到生活中。

三、加强高校思政教师和辅导员交流机制的对策

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一起分享工作经验、交流思想。辅导员可作为听课教师参与到思政课教学中,思政课教师也可以参与辅导员组织的主题教学活动和教育活动中。通过相互观摩、交流和理论的学习,达到交流的意义,实现思想教育的资源共享目的,培养学生达到教育意义。通过思想政治教学可以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意识进行一定的影响,从而提高自身全面性发展,转变为社会复合型人才。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的交流机制,可以确保相互间统一思想。帮助彼此找到教育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交流分享制定解决措施,将理论和实际思想结合起来,提高教学体制。通过分享交流的模式,提升两个队伍整体的水平,确保师资队伍的全面发展。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担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任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理解并运用思政课的方法和内容,进行组织,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的。

1、设计交流方案

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建立良好的交流机制,交流的内容涉及的内容非常多,这就需要彼此制定相关的方案。可以通过开展交流工作小组的方式进行交流,小组负责人员要负责督导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内容。交流小组负责制定交流的方案,根据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整改和规划,并将双方的方案进行整合形成最后完成可行的交流方案,建立相互队伍的交流平台,确保相互队伍在交流方面可以有效的开展。

2、规范交流管理

根据思想政治方面的制度内容,确定相互的交流内容、途径、条件和程序等问题,维护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和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权益,明确双方的义务。并由思想政治小组负责人对交流内容进行考核,保证交流的有效性。制定相关的奖惩条例,对交流方案内容、方法和沟通的实效性的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给予适当的奖励,通过奖励培养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对优秀教师给予肯定,并加强队伍的建设发展。反之,没有进行有效交流的人员给予一定的惩罚。奖惩内容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进行对奖惩内容的选择、确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要严格按照奖惩内容,保证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交流规范、有效。明确对交流人员的要求,加强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技能知识水平、技能和管理方法都能得以提高,能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形成永久的教育理念和学习习惯。

3、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对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给予肯定和重视,关注师资队伍和管理员队伍的管理工作和政治水平的发展。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可以通过校园公示栏、小区、校园周边以张贴海报、传单的形式进行宣传,宣传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两个队伍的交流机制、政治思想等方面。加强小区人员、学生及家长对思想政治培养的重视,对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和辅导员两个队伍的建设、交流政策给予鼓励和支持,树立良好的校风和价值观。通过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的交流成功案例,积极影响相互间的交流意识,帮助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认识到相互对工作交流的重要性,对自身和学生的意义。鼓励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进行校内公开课或是思想政治的培训、日常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通过外出学习、公开课、集体理论知识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练的能力,可以有组织的开展思想政治的课程。可以不断对教育内容进行研究、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外出听课、参观其他院校政治文化等方式提高视野,从而通过沟通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和师资队伍的发展。

4、对辅导员进行严格考核

对辅导员进行严格的筛查,是否是相关专业、是否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是否受过专业的训练、是否掌握思想政治的专业理论知识,这些方面都是衡量一个辅导员是否合格的标准。辅导员的责任和义务是重大的,辅导员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管理几个方面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合格优秀的辅导员是具备较高个人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所以一个辅导员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对学校和班级、学生等有着重要的影响,辅导员的综合素质也是加快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交流机制的最好保障。

5、有效利用人力资源

有效的利用党员或退休的老教师,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意识,能够组织协调校内外工作,对学生有好的表率作用。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课教师进行相互间的总结沟通,帮助彼此找到更好的沟通方式,学会提炼问题,并能够合理的解决问题,从而节省实时间投入到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中。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也要不断的更新理念和方法。高等院校对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开始逐步的重视起来,对辅导员的要求也是越来越严格,通过培训、进修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教师的专业文化水平。辅导员通过助教帮助思政课教师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使相互间的思想保持统一,理解并能运用思想政治的理论性知识,保证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保证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思想统一,相辅相成的完成教学任务。工作中多给予鼓励和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信心,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当前社会不断的发展,对教学内容也提出更严格的要求,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也列为了重点教育,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两个队伍的交流机制也是对思政课更好开展的保证,理论实际相结合,有效的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通过资源共享的平台,建构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学生三方的相互交流沟通,让思想政治内容不仅限于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政治思想走进生活。辅导员要通过日常学习和学生的接触,掌握并分析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生活实践活动。辅导员要及时捕捉观察到学生在教学学习阶段遇到的问题,并能和思政课教师及时进行沟通,找到解决措施。辅导员通过参与思想政治课堂,共享学生思想状态的信息,教学过程中互相合作,以便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和道德修养;以便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学习能力进行了解,方便找到解决的措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行为意识。

课外辅导方案【第四篇】

关键词 心理教育;误区;模式构建

我国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囿于思想认识、工作条件和师资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发展很不平衡,工作体制、途径、方式和方法等也存在许多不规范。如何提高心理教育水平是做好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

1 高校心理教育存在的误区

心理教育的理论问题分歧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提法不统一,有心理卫生教育、心理辅导、咨询等,归根到底属于“教”和“育”的范畴,因此用“心理教育”这一概念统摄上述提法是可能的,也是有必要的[1]。学校心理咨询受医学模式影响过于重视心理治疗技术,强调心理疾病普遍性,忽视心理教育的发展性,忽视对全体大学生更高层次的发展需要。综观高校心理教育现状,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分歧:一是研究路向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分歧;二是学科取向的不良分化,尤其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等不同学科取向之间存在争执;三是价值取向上以以社会功能为本还是以人为本;四是发展路向上盲目照搬西方模式,缺乏本土特色和中国化探索。

心理教育的实践操作中问题 心理教育的对象个别化倾向,把主要任务放在少数学生心理障碍的咨询上,忽视大多数学生心理发展需求的合理满足,心理教育水平没有得到真正提高。心理教育方式表现为医学化、德育化和课堂化倾向,缺少课外教育指导,心理教育技术简单化,滥用心理测量等。有些学校把设立心理教育机构视为应付检查需要,视为只是专业教师的工作。心理诊断和咨询必须强调专业性和严肃性,但是大量的心理辅导工作是每个教育者日常教育过程中完成的。学生没有很好的建立一个互助群体,在遇到心理困惑时,只是求助于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等,心理教育的总目标是发挥自身主体性。心理教育的发展问题上主要表现为教材教法研究的缺失,学校只重视学科课程,不设心理教育课程,致使心理教育缺乏明确目标和系统内容,现有一些教材很多也只是为构建体系,缺乏特色。

2 高校心理教育模式的构建

受美国特殊教育专家魏特默影响,学校心理服务长期以来强调医学模式,以心理咨询和心理障碍矫正为主要任务。学校心理教育应该以心理评估和心理素质课程建设为基点,以辅导和咨询为辅助措施,建立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科学、全面、多层次、系统化的心理教育模式。

心理档案的建立 学校心理教育应针对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对学生智力人格发展、行为问题及教育方式和学习适应性进行测量,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一方面可发现个别落后学生心理问题,为特殊教育提供资料,为科学研究提供数据基础;另一方面还可以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依据,强化心理学科学概念。

心理素质课程建设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身心发展规律建设有关心理教育课程是普及心理知识和促进学生掌握认知的有效途径。课程建设主要表现为教材和教法,教材应具有时代性、可读性,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教法应体现主体性、开放性、反思性[2]。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内容,是现代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践表明,学科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某些心理素质的内容,如思维、想象能力的心理训练方式,可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以及科研动手的能力等;通过激励手段和心理暗示,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尤其是在思想道德修养、大学语文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中可以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通过个案分析,使学生对常见心理问题有所了解。

课外教育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通过多种媒体的广泛宣传和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专题心理讲座、心理沙龙等,使学生了解促进自我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增强适应社会和心理调适的能力。另外通过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和开展一些相关训练的互动群体作为课外教育的阵地,对学生建立依恋群体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心理教育必须积极倡导主体参与自我教育,教师在课堂中注意启发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从中接受教育。课外教育指导中,引导学生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提高,把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转贴于

心理咨询与辅导

建立心理档案和加强课程建设是心理教育的基点,如何提高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是解决学生心理困惑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充分认识心理辅导过程含蓄化和潜在化的特征,构建一种内化在教育者行为中的教育态度和固化在学校环境里的教育氛围,排除许多教育专制、师道尊严、封建等级观念、官本位等陈腐思想。学校心理辅导邀请模式强调尊重人的潜能和价值,充分利用人员、物质条件、规章制度、教育政策、各种教育计划和教育过程等因素,在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两方面对教育活动中的所有因素进行全面改革,把学校变成对每个人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3]。

心理教育必须形成班级、院系、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辅导网络,建立“问题学生”预警系统、信息反馈系统和重大问题高效处理机制。心理辅导的范畴必须由学校领域延伸至家庭与社区,与家长保持联系,对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一些问题进行磋商。建立预警系统,由各学院直接填写“问题学生情况摸底调查表”报送心理咨询中心。反馈系统由各学院填报中心定期下发的“咨询学生情况反馈表”。预警系统和反馈系统的“涉案”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工作条例,否则将受相应处分。建立重大心理问题高效处理机制,对容易产生社会危害和自身伤害的重大心理疾病患者,采用综合处理模式,由咨询中心、党总支、辅导员和同班同学共同参与,运用心理咨询工作原理积极调适和帮助或进行转接。

团体辅导是为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群体活动,实践证明团体辅导具有个体辅导所不能提供的优势,有着更高的效率。通过建立依恋群体,体验人际互助,团体辅导更易得到宣泄的机会,通过模拟环境和角色扮演训练提高自己,产生认同感来满足分享的需要。

学校心理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心理评估、课程建设和心理咨询辅导工作是相辅相成的。评估和课程建设可以使学生对心理咨询有新的认识,咨询实践所得资料可以用于理论课题研究,指导实践工作。与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相比,如何创造满足全体大学生心理需求的教育环境和模式有着重要意义并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38 14086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