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的简介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海明威的简介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海明威的简介1

关键词海明威;硬汉形象;性格

海明威笔下所塑造的硬汉形象个个都想他本人一样栩栩如生,有血有肉,个个都是条铁铮铮的硬汉子,都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人们思想上崇拜海明威那种重压下的优雅,生活中以海明威为典范,模仿海明威那种永不言败的铁铮铮的硬汉形象,不断挑战人类极限,战胜自我,等等这些似乎给人以积极正面的影响。但是辩证地看待这种品格会发现其实每一道光环背后都有缺陷和遗憾。海明威本人的自杀就是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这就是所谓的物极必反。所以,带着清醒的头脑重审海明威的硬汉形象对现实生活意义重大。

一、硬汉的矛盾

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个极具进取精神的硬汉子。他几乎一生都在竭力使艺术和行动融为一体。他的作品里或多或少都有他自己的影子,是他自己现实的写照。生活上的传奇经历锻造了海明威的硬汉子性格,海明威在创作上迅速成功,也助长了他硬汉子性格的形成。作为作家的海明威,曾雄心勃勃地表示要超过莎士比亚,“干掉”屠格涅夫,把莫泊桑、斯汤达打在地上说胡话。决心下定,就得奋力拼搏。1949年,他的朋友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不服气,匆匆写了一部小说要超过人家,反遭失败。倔强的海明威爬起来再干,终于写出了小说《老人与海》,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在众人眼里,他的名作《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桑提亚哥几乎是海明威塑造的一个完美的硬汉形象:坚强、宽厚、仁慈、充满爱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条“硬汉子”。很多人都只是看到它里面所折射出来的“永不言败”的硬汉精神,事实上他们忽视了其中的“海明威式”的悲观主义色彩。在这部伟大的作品中,一方面海明威继续发扬英勇顽强的拼搏精神,提倡为生活斗争到底的哲学观念;另一方面他却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怯弱的悲观中,把人生看成是一场残酷的搏斗,而主宰的却是谁也无法抗拒的“命运”。老渔夫虽然捕到了大马林鱼,也倾全力与鲨鱼作战,可是最终他还是没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是一个失败者。尽管如此,绝大多数读者还是肯定渔夫就是“硬汉子”的典范,可是,这种想法难道没有运用鲁迅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吗?(下转第33页)

1929年,海明威发表了他的又一著名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这个故事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这是一个将战争、爱情、死亡三者交织在一起。小说描写的是发生在意大利的一场大战, 美国青年亨利・菲特是意大利救护队中的一名中尉, 由于在战场上目睹了种种流血死亡, 他对战争产生了厌恶并且自己也在战场上负伤。 由于战争受伤,他被送进了米兰的美国军后方医院, 住院期间他爱上了英籍护士凯瑟琳。他逐渐发现了爱情和人生的真谛。爱情为他的生活酿造了许多甜蜜。可是,好景不长,一场富于浪漫情调的战地春梦在哀婉悲凉的气氛中结束了,从而使他走上永远告别帝国主义战争之路。可是,本篇直接描写的战争使人们心理上和生理上都受到了摧残, 战争是这个混乱世界的一个缩影, 在这个世界里人的生命毫无意义,但他仍然是条硬汉。只是从这条硬汉身上暴露出海明威本人的消极悲观情绪,而且这种情绪在他以后的一系列作品中都有所抒发。

海明威的又一力作《太阳照常升起》中的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曾轰轰烈烈地参加过世界大战。战争中他敢于直面死亡,临危不惧。但是,战后,他的肉体和精神上都留下了战争的创痕。他与生活在他周围的一群青年一样,有着一种经历过毁灭之后的空前失落感和空虚感,内心充满矛盾。退出战场,他过着游山玩水,悠闲垂钓的生活,而不是重新振作起来,重新创业。作为作者现实生活的影子,这也传达出作者本人一种悲观消极的生活态度。所有这些,都不是海明威本人所宣扬的硬汉精神的应有内涵。

总之,海明威随时准备好过他笔下的那种生活,如果生活不允许他这样过,他的作品也必将描写的是另一翻天地。综其一生,海明威都在竭力使艺术和行动融为一体,使作家的敏锐性、洞察力和高超的运动技巧融为一体,使自身的孤独和显赫的声望融为一体。海明威笔下的人物试图与人与己对抗过,但最终还是一无所获。在他的作品中,消极悲观的虚无情绪与硬汉精神一直对立统一地贯穿始终。

二、 硬汉的悲剧:海明威自杀

可以说,“硬汉子”性格成就了海明威,但是也毁灭了海明威。

海明威自身有一种非常迷惑人的“硬汉子”的外表:魁梧、结实、胡须丛生,嘴角却还洋溢着一丝微笑。但是他有时傲慢、冷漠、玩世不恭,有时还几乎不近人情。在为他举办的生日宴会上,他的朋友巴克・拉纳姆由于不小心,碰到了他的后脑勺,他立刻跳了起来,好像别人揍了他似的。他怒气冲冲地宣布,决不允许任何人碰一下他的头。海明威很年轻的时候在巴黎结识了英国著名作家詹姆斯・乔伊斯,这位前辈就曾这样形容过他:“一个敏感的人硬要充硬汉”。海明威不但敏感,还沉溺于酗酒,少年时在密歇根度夏时,他就开始喝酒。成年后,他一直大量地喝酒,有时一个晚上能喝16杯双份的代基里酒。多年来,他从早晨起床就开始喝酒,一直喝到晚上上床睡觉。也许为了支撑他那种硬汉子形象,他提前透支了他的健康,从而使他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都受到了严重的损伤。酒精除了造成他无数次事故以外,还导致他长年高血压。他从30年代末就患上了肝病,按常理来说,肝病是最忌讳饮酒的,可海明威不在乎这些,他的“硬汉子”心理让他无所顾忌。但是,由于缺乏克服长期酗酒的坚强意志,最终人性的弱点战胜了对生命的珍爱,从而导致他晚年因忍受不了病痛折磨而服弹自尽的悲剧。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妻子扎尔达曾直言不讳地将海明威的“硬汉子气概”斥为“像假支票一样的东西”。如果仔细考察海明威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就会发现他的这一切,不过是出于自己独特的个性或者所谓“硬汉子”的虚荣心,这种虚荣心让他漠视了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格特鲁德・斯泰因也许一语道出了实质:“他用残忍当盾牌,掩盖了他惊人的胆怯和敏感。”

在创作自传性作品《流动的圣餐》的时候,他陷入了困境,电疗致使记忆衰竭。才华的丧失使海明威感觉失去了生存意义,失去了才华,海明威再也不能忍受生活。在肯尼迪总统就职典礼的时候,别人冲着他的名气请他为新任总统就职写几句话,他憋了好几个小时,最后什么也没有写成,后来他在医生面前哭起来,说自己再也不能写作了。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他的哭泣,表明他内心不能坦然接受这个事实,这也与他推崇的硬汉形象背道而驰。

三、“硬汉子”背后的思考

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子”性格是一种近乎完美的性格,它可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者的目标,但是理想与现实毕竟存在一定的距离。如果为了追求这种完美就轻易毁灭生命,这等于是对生命的一种漠视。追求完美没有错,不过在追求完美而失败时,就要以平常心态来对待才行的。生命是美好的,但为了怕被打败,为了维护自我的硬汉形象,为了逃避承担“硬汉子”这一形象的巨大压力,就轻易毁灭自己,显然是一种自私的行为和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结束自己的生命不单单是自己的事,还关乎周围人的利益和感情。海明威在自己寓所的那一枪,不仅打飞了自己的传奇一生,也打懵了美国人。许多人因为海明威的自杀,意识到某种重要的东西骤然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海明威一死,他们的一生似乎也就黯然失色了。人们痛不欲生,仿佛海明威“把我们的生命也给毁了。如今我也是个死人了” (奥多内斯)。遇到福克纳在得知海明威自杀之后,对朋友说了一些意味深长的话:“海明威抗议太多,他所显示的无畏与男子汉气概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伪装。”然后又接着说:“海明威显然有病,但是这样做未免不够勇敢。”“我不喜欢一个走捷径回家的人。”

虽然赞美“硬汉子”形象是可取的,崇拜“硬汉子”形象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辨证地看待“硬汉子”性格还是非常必要。因为,要是将“硬汉子”形象发挥到极致,最后盛名之下,难副其实,没有退路了,于是就想到毁灭自己,这其实是对困难和恶劣环境的一种逃避,是最需要值得商榷和警醒的人生态度。真正的硬汉应该具有韧性的品格,而不单单只具有钢性的品格,应该是遇到困难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

众人眼里,生活中的海明威永不言败;写作中,他不甘落后,从不愿赌服输,这种精神固然可贵。但是通过分析其作品,探索其成长轨迹,以及他人生尽头表现对生命的不珍惜的事实,表现了他内心的胆怯。他的内心,犹如一人独自走在漆黑的夜晚,看起来似乎若无其事地唱着歌,其实他内心是怯弱、孤独而痛苦的。

参考文献

[1]海明威。老人与海[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2]杰弗里・迈耶斯。海明威传[M].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124.

[3]贝克著,林基海译。海明威传[M].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2:174.

[4] 贝克;《爸爸海明威》[M].译林出版社。1999.

[5]罗洛・梅。死亡论[M].广州文化出版社,1988.

[6]梅莉里沙・麦克丹尼尔;《海明威传》[M].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7]李文俊。福克纳传[M].新世界出版社,2003:152.

[8]杨仁敬。海明威在中国[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山草香为大家分享的4篇海明威的简介就到这里了,希望在海明威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海明威的简介范文2

[关键词]《论语》;译者;翻译目的

孔子影响中国的文化传统已历两千多年之久。作为中国儒学经典的《论语》,是孔子思想的集中体现和中华文明的结晶,是国外翻译和诠释最多的中国典籍之一。在《论语》的英译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译者对《论语》的翻译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论语》的英译及其研究

最早的《论语》英译本出现在1691年,是从拉丁文转译而来的。1809年,在印度传教的英国人马歇曼(joshua marshman,1768—1837)出版了他本人翻译的the works of confucius第一卷,该书实际上是《论语》的节译本。此后,先后有西方传教士、西方汉学家和海内外华人学者翻译过《论语》。笔者收集到的国内《论语》英译研究文章共百余篇。不难看出,国内外的学者们对《论语》的英译研究表现出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迄今为止,对《论语》的英译本作了较为全面介绍的有王勇(2006)、杨平(2008)、王东波(2008)。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对《论语》英译研究的文章虽不少,但似乎只有杨平(2009)最近才提到过威妥玛的《论语》英译本。值得说明的是,因为种种原因,威妥玛始终没能将他的译作大批量的出版发行,目前只能在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查找到世上仅存的几本威妥玛的《论语》译本。这可能是现在少有人对威妥玛的《论语》英译本进行较为详细的评[]述的主要原因。

二、威妥玛其人及其翻译动机

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1818—1895),英国外交官、汉学家。1841年来到中国,长期负责英国海外雇员的汉语教学,先后任英国上海副领事、上海海关税务司、英国驻华公使馆参赞、英国驻华全权公使。

退休回国后,威妥玛将他的4304册中文藏书捐赠予剑桥大学。并于1888年担任剑桥大学首任汉学教授。,威妥玛在华期间根据汉语的特点,使用拉丁字母创造了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汉语拼读方法,和翟理斯共同创造了著名的威妥玛一翟理斯式拼音(wade—giles spelling system),并于1867年出版了《语言自迩集》。

威妥玛担任公使期间,英国是当时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它凭借其雄厚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屡次侵略中国。同时,英国教会势力活跃在中国许多地区,积极为英国侵华效劳。为此,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斗争持续不断,中国人民掀起多次反对英国教会的斗争。此伏彼起的反洋教斗争使威妥玛感到极度的忧虑和恐慌,作为驻华公使,威妥玛极力袒护教会,一方面利用狡诈的手腕进行外交讹诈;另一方面利用炮舰威胁清廷,强迫清廷订立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烟台条约就是在威妥玛担任公使期间,英国以马嘉理案为名强迫中国清政府签订的。

显而易见,威妥玛对《论语》进行翻译,其目的一方面是帮助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作深层了解,以实现西方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另一方面,不可否认,作为西方汉学家的威妥玛本人对中国儒学经典《论语》所表现出的研究兴趣。

三、威妥玛译本情况

威妥玛《论语》译本为四开本,共141页,是他于1861年1月至2月译成。1869年5月26日,威妥玛在伦敦为该译本撰写的前言中说到,尽管在他翻译《论语》时,当时的学者们都公认朱熹是最优秀的儒学大师,但他仍只参照了汉代孔安国的《论语》注释版本进行翻译。遗憾的是,威妥玛因为无暇修改其译文,只很小数量地印制了这个译本。威妥玛印制这几本册子也仅仅是为了确保自己已经完成的《论语》翻译工作不会只留下孤行本。他劝诫那些刚好看到这个译本的读者,不要私下将此译本流通。如果时间和健康允许的话,威妥玛希望能再做一些修订工作,使这个译本获得世人的更广泛关注。

从时间和当时的情况分析,在威妥玛着手翻译《论语》之前,他可能参考的《论语》英译本有josh-ua marshman(1809)和david collie(1828)的两个版本。下面对照一下这三位译者翻译的“学而第一”篇第1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chee says,learn;and continually it not delightful? to have a friend come from a dis-tant part,is it not happiness?a man without knowl-edge and(yet)without envy,is it the honourable man?(,1809:40-48)

2、confucius says,to learn and constanly di-gest,is it not delightful!

is it not also pleasant to have a friend come from a distance!

is not he a superior man,who does not feel in-dignant when men are blind to his merits(david collie,1828:1)

3、it was said by the teacher:is not learning,when one has been long enough at it to become a pro-ficient,a pleasure?is it not delightful when a friend comes from afar [to pursue with(such an)one this learning in which he knows him to be a proficient]?

海明威的简介范文3

关键词:海明威 语言大师 文学巨匠

引言

海明威的文学创作时间长达近四十年,这几十年间的写作使得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给世界文坛所带来的巨大影响经久不衰。他的作品创作涉及到了小说、诗歌、剧本、游记和回忆录等众多体裁。在这些体裁中,海明威最为擅长的是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作为美国现代文坛上的一位杰出作家,在海明威的笔下,涌现出一批栩栩如生的、有着鲜明个性和饱满精神的硬汉形象。从这一系列硬汉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海明威独特的审美个性,作为一个极富开拓精神的作家,他将20世纪西方文坛流行的华丽风格摒弃,并开拓了自己全新的写作风格。他创作的冰山理论,不仅有着直观而简洁的形象,同时又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穿透力,他独特的写作手法、深刻的主题思想,以及含蓄而凝练的创作风格,具有极强的艺术借鉴价值。海明威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所采用的客观叙事技巧、作品中简练生动的语言汇集含蓄而又唯美的象征手法,这些方面有机统一,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迄今为止对世界文坛都具有深远影响的“海明威式”文体。

一、简洁紧凑的语言

读过十九世纪欧洲的小说作品,不免会产生一种感觉:那就是句子 过长、形容词过多,如果读者的精力不够集中,那么很难读懂句子的意思,而读者阅读海明威的作品,总会有一种流畅简洁的感受。

海明威自小生活在离芝加哥九英里的橡树园,这里的生活是沉闷的,人们的思想是保守的,行动是拘谨的。年轻时候的海明威曾经当过一段时间的见习记者,编辑对于记者的要求就是要用简明、简洁的短句来描写,不能用陈旧的语言,也不能用过多的俚语。这是海明威第一次收到严格的文字训练,而这段时间的锻炼是 “海明威体”形成的最为关键的因素。他曾经说过,这段时间的文字训练对于他来讲是学过的最好的准则,因此,在他后续的文学作品创作中,他总是尽量避免采用华丽的语言、避免使用过多的形容词,总是用最为简练的语言来勾勒出活生生的形象,从而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思维。

“我们穿过森林,上了路,绕过一块高地,只见前面绿油油的一大片平原,绵延起伏,路的尽头是焦黝黝的山峦。”(《太阳照样升起》)

很晚了,咖啡店里的客人都走了,只有一位老人还坐在灯光下树叶的阴影里。白天满街灰土飞扬,晚上夜露抑住了轻尘。老人喜欢坐得很晚还不走,他耳聋,这时夜晚已静,他还是感到这不一样。(《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海明威作品的语言风格比较偏重于口语化,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大力简化作品中的语言以及词汇,他所用的语言往往非常简练、也非常经济,但是却不失鲜活,有很多的作家对海明威式的文体进行剖析过,一致认同其语言的简练和鲜活,英国著名作家福特曾经这样讲过:“海明威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非常打击人,这些字好像是新从小河里捞起来的石子一样。”当然,我们都知道,“海明威式”文体的形成并不是天然的,而是通过大量地阅读文学作品、分析文学作品才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其独特的简练语言风格。有一次海明威接受记者采访,他首先就提到了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他认为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他所见过的最好的一部作品,他也承认受到马克・吐温的影响最大。详读海明威作品集,我们发现他的作品在现实主义描写上继承了马克・吐温等作家的风格,但是他的作品本身却在思想以及创作手法上都有所变化,这种继承和变革的融合构成了他独有的写作风格。海明威对于讲故事的艺术把握得入木三分,也对当代的文体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故此,在1954年凭借《老人与海》这部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直至今天,海明威式文体仍然被众多的作家争相采用。

二、海明威作品的意境风格

海明威的创作思想和意境来自于他波折的人生经历,这些烙印自始至终存在于他的作品中,现实与创作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海明威独特的意境风格。海明威创作的潜在主题是为人类寻找一条解救之途。他一生都在寻找战胜异化的生存世界和达成理想的自由世界的方法与途径。在经历了漫长的迷惘与追寻之后,海明威在创作中周旋于两个世界并存,一个是异己的生存世界,另一个是理想的自由世界。海明威对人类解救之途的探寻是从对异己的生存世界的描述开始的。他往往以生与死为切入点,选择痛苦作为创作题材,从而为解救的出场提供可能。海明威的小说描写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展示20世纪西方人的生存状况,普遍弥漫着焦虑、沮丧、惊恐不安等痛苦意识,这一切都是由于作家的创作思想引起的。

海明威的另外一个非常明显的创新就是要尽力追求一种含蓄的意境,他拥有着非常敏锐的感官,因而总是能够将文章串联得紧凑。海明威从来不对人物的感情诸如失望、恐惧、轻视等夸大描写,而是将这些情感的表达寓于对自然景色的描述、或是对人物行为动作的描述中。这种描法含而不露,能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

为了达到此含蓄的意境,海明威从不吝惜删除篇幅或者缩减篇幅。由此可知,这不仅仅是他的创作手段,同时也是他本身的生活态度。当诺贝尔凭借《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他告诉记者,关于这部作品本来可以写成一千多页,而且确实也可以写出来很多东西,包括村子里的人出生过程、成长过程,受教育过程等等,这些内容对于作家来讲简直是手到擒来,而且做得很好。但是海明威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大量地删减这些内容,做起来毫不犹豫。

这也就表明了作家实际上可以将很多不必要的内容删除掉,作品不要铺陈,不要繁琐,要贵在精,而不要嗦乏味。艺术的感染力往往在于这些意想不到的地方。如果小说中要将所有的人物以及相关事件解释清楚,那作品的内容就会非常繁琐,因此,不如专心地写清楚一人一事,将其交代清楚胜过写诸多内容。这一点其实和画家作画是一样的道理,画家可以无节制地作画,将所有内容都画在作品上,但是也可以是将主要的内容画上去,其他的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我上面那个人的血仍旧流个不停。在黑暗中,我看不清是从哪个地方流下来的。我试图把身体移开一点,但血仍旧滴在我的衬衫上,又暖又粘。我身体冷,腿又痛,上面的血一流下来,更是十分难受。过一会儿,上面那个伤员的血流少了,但仍然是一滴一滴在落,我听得见他动了动,以便死得舒服一些。”(《永别了,武器!》)上一段话摘自于海明威的早期作品之一《永别了,武器》,这部作品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大的创作背景,以人物之间的爱情将整篇作品串联起来,运用写实的创作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抵触、反感以及人生的希望。他以诗一般的语言将读者的思想引入了作者自己的感情世界里,赋予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将整部作品的艺术境界进行了升华和提高。作品中海明威对于主人公亨利所看到的、所感觉到的进行了客观的描述,所用语言非常简短,但是正是这简短的话语,将一个伤患稀里糊涂丢掉性命的过程表达得清清楚楚,也清晰地反映了战争的残酷。这种手段凝练、简短,却极具表现色彩,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客观的叙事视角

从客观的叙事视角对故事进行叙述和评论的代表作是海明威的《白象似的群山》,这部作品并未像当时的主流小说那样采用故事人物或是全能视角对事物进行评论,相反,海明威独具匠心,从客观的叙事视角直接地将信息传达给了读者,让读者以自己的视角看待事物,而不受到作者思维方式的影响。在海明威的笔下,世界是不可知的、冷漠无情的、痛苦的,世界上任何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是无从解释的,也是无法预料的。可以这样说,在这部作品中,海明威将作者本身的情感降至非常低的水平,甚至是不要作者的感情介入一分一毫,叙述的语言不带有作者的一丝主观色彩,避免作者感情的流露影响读者本身的评判。他呈现给读者一个最为客观的状态,也是最为贴近现实生活的状态。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并没有明确告诉读者所出现人物之间的关系,但是读者本身却可以通过人物之间的谈话和肢体动作,进而判断出人物关系。例如女孩有孕在身,男孩劝说女孩去做流产手术。作者并不将自己对男孩的态度以及女孩的心理冲突描述出来,但是两人之间简短的对话,让读者自己将二人之间的关系艰难地摘选出来。作品在接近尾声时,男孩询问女孩说:“你觉得好些了吗?”此时女孩对男孩投来一个微笑,她说道:“我觉得好极了。”小说到此结尾,这就是零度结尾,典型的海明威式结局。这种结尾方式非常平淡,好像到此结束了,但是好像又并未结束。小说中的人物到底是谁,他们去向哪里,我们根本不会知道。这种结局不会点明主题,但是好像读者却会从作者省略的内容中猜测出来似的。因为海明威本身就认为在作品中应该删除那些没有必要的描述情节,而是要靠读者本身的阅读来判断,阅读判断过之后,这就真正成为读者的宝贵经验。实际上,这种以客观的叙事视角进行创作,不仅不会阻碍读者的阅读,反而通过阅读更加会激发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正如海明威所说,潜藏于水面之下的部分才是故事真正引人入胜的情节。语

参考文献

[1]海明威。永别了,武器[M].余光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10)

[2]李丽芳。主体理论视角下对海明威小说中硬汉形象的分析[J].语文建设2012(02).

[3]库尔特・辛格。海明威传[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46-48.

[4]张继红。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创作风格探析[J].语文建设,2014(29).

[5]邓雪,李卫国。从《老人与海》中感受顽强拼搏精神的内涵[J].语文建设,2013(35).

海明威的简介4

海明威,便是一个公认的“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多次参加战争,并且在战争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与此同时,他在婚姻等问题上也都受到了刺激,因此,他的一生,充满着强烈的悲剧色彩。但海明威并未选择在自己的悲剧中沉默下去,而是选择拿起自己的笔,把自己的悲伤转移到笔下的各个人物当中,从而使得他的性格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海明威文学作品中的悲剧意识,起源于最早的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而且在其各个时期的文学创作中均有所体现。本文选择其代表作《太阳照常升起》和《永别了,武器》为研究对象,结合海明威的生平,分析其文学作品中悲剧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一、海明威作品中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体现

(一)《太阳照常升起》

海明威表现出的悲剧思想和悲剧意识,都无法离开其自身的人生经历,而其最重要的人生经历莫过于由战争所引发的,而海明威之所以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形成自身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是在 1926 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出版之后。这部小说以一战为背景,以一对流落在欧洲的青年男女为主角,反映了青年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杰克·巴恩斯作为一名美国记者,由于下体受伤,在欧洲战争结束后失去了性能力;而英国姑娘勃瑞特·艾希利,在战争中失去了自己的亲人。虽然两个年轻人相互爱慕,但无法真正地在一起。巴恩斯渴望性爱,但却无法实现,因此带着艾希利来到比利牛斯山区,以打猎、钓鱼和观看巴斯克人斗牛来度日。在受到斗牛士精神的激发后,巴恩斯觉得这就是人的力量,因此感到无比兴奋,这对于他来说,便是“太阳升起的地方”①。

“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将这句话作为《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至此“迷惘的一代”作为一种文学流派形成了自身的文学风格。对于海明威来说,《太阳照常升起》是他本人悲伤和痛苦的浓缩和写照。小说的主人公在战争后受到生理和心理的严重摧残,苦闷至极,内心强烈地渴望着释怀与解放。但是,什么是自由?什么是永恒的人生?哪里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这些问题,让硬汉海明威也感到束手无策,这也标志着海明威悲剧意识的最终形成。

从小说的题词开始,海明威自身的悲剧意识便展现无遗,其中一个题词引自《圣经·传道书》: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地。风往南刮,又向北转,不住地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不满。江河从何处流,仍归还何处。②

从题词中,我们便能够充分地了解到海明威的用意,人生的悲剧带有普遍性和永恒性,这样的题词,为小说的悲剧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格特露德·斯坦“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的引用,却使得整部小说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迷惘和大彻大悟,两者听起来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但是小说描写了一群曾经充满激情和理想的年轻人,因为战争而丧失了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终日无所事事,沉迷于恋爱、聊天、观看斗牛等无聊的活动中。他们的生活看起来纸醉金迷,但是其背后流露出无尽的哀伤和失落。战争摧毁了年轻人的激情和梦想,使他们对未来充满着不确定,让他们无法从真正意义上获得自由,因此这些年轻人有着强烈的悲剧性。

但是,如果仅仅将《太阳照常升起》当成是迷惘和失落的代名词,便完全曲解了作者的初衷,这些充满悲剧色彩的年轻人虽然终日放浪形骸,但内心中有着独立的精神世界,虽然迷惘是小说人物的主要思想状态,但他们并非是完全意义上的堕落者:巴恩斯对爱情的忠诚,艾希利对精神恋爱的重视,甚至科恩对个人尊严的维护,都能够充分地说明他们依然保留着自身对人类最原始、最珍贵精神遗产的眷恋。所以,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他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迷惘和失去希望,他们的悲观情绪和消极行为正是对这个世界本能的反应,这正是反映出他们强烈的悲剧意识。

(二)《永别了,武器》

如果说《太阳照常升起》是作者自身悲剧意识的初步体现,那么《永别了,武器》却是问题的本质。《永别了,武器》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对战争无意义性的阐述。和许多充满激情、誓为人类奋斗的青年一样,弗里德里克·亨利中尉却没有在战争中找到理想的基点。在理想和现实产生巨大的落差后,他选择机械式地承担义务——受伤,养伤,返队,而他在大撤退时遇到意大利宪兵时,连这简单的义务都无法进行。因此在第三个阶段,他接受了爱的召唤,和妻子在瑞士欢度时光,但妻子却死于难产,带走了他所有的欢愉。人生也许就是这样,虽然你在努力,你在朝着目标一步步地走进,但现实的残酷总是在你快要接近目标的时候给你沉重的一击。

在短短的时间里,亨利被命运接连嘲弄了多次,也许这才是世界的悲剧的面目,这才是真正的人生。正如海明威一样,对于自己,对于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希望,期盼在战争中体现自己的认识价值,但在战火当中所获得的却是无尽的伤痛和战争的残害,理想和价值观念也被无情的炮火摧毁,生命拥有了不同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他无法找到自己的目标与希望,只能将自己的理想放入自己的作品中。所以,不管是亨利还是海明威自己,都是被命运摧残的有着强烈悲剧色彩的人,而他们悲剧形成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战争。

因此,总体来说,海明威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形成最初表现为对人类历史的感叹,如果说《永别了,武器》和《太阳照常升起》有着十分相像的悲剧情绪,那么两部小说中的主人公——亨利和巴恩斯则是海明威全新的创造。《永别了,武器》 中杰克更多地反映对现实的深刻思考,《太阳照常升起》描写的是年轻人在战后的生活状态。主人公在战时都怀有巨大的热情,但亨利在战争中看清了战争的荒谬,相比巴恩斯、科恩等角色,他自身的主体意识更强烈。这一人物刻画上的变化有着深刻的意义,充分说明海明威不仅能够直面各种悲剧,更能够直面悲剧过后人们所拥有的生活态度。《永别了,武器》对于悲剧性的阐述,更加深刻地体现出“迷惘的一代”的形成和发展,主人公亨利则成为海明威笔下最著名的“受伤的人”,而在小说后体现出这样的结论:“战争就是芝加哥屠宰场”“世界将毁灭所有的人”“人生只是一场卑鄙的骗局”③。但与此同时,两部作品虽然处于悲观和失望的悲剧意识当中,却从侧面反映出海明威后来的创作理念:在《太阳照样升起》中,斗牛士罗梅罗在遭受拳击冠军科恩的 15 次重击之后,依然坚强地站立起来,即使是在失败之后,也保留着自己的尊严。 《永别了,武器》中,亨利在离开战场、爱妻去世后,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尊严。

二、海明威人生经历中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体现

(一)先天因素对海明威人生经历中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影响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说: “单个的人应该注定成为某种超个体性的东西 ——这就是悲剧想要做的。他必须忘却死亡和时间给个体造成的极度恐惧。”海明威的一生充分地体现了其悲剧性,从幼年开始,海明威跟随父亲在印第安人的营地进行出诊活动,这深深地影响了海明威,他的血液里流淌着父亲的鲜血,他一直都与自杀的情绪作斗争,最后海明威的自杀,都与父亲的自杀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二)后天因素对海明威人生经历中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影响

海明威参加过多次战争,但由于初恋所受到的伤害和战争给他带来的伤痛,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迅速成熟起来,形成了特殊的人生观,正是因为这些悲剧和伤痛,海明威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他不再相信感情,不再相信人生,甚至不再担心死亡,及时行乐成为他唯一的人生信条。在海明威一生的创作当中,战争成为一条主线,形成了他唯一的信仰,也正是因为战争,因为自身的悲剧,他选择在1961 年7 月2 日清晨,轻轻地扣动了扳机,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三、结语

通过海明威的生平和主要作品我们能够看出,海明威作为一个悲剧式的人物,其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充分地体现在其作品当中。在他的笔下,世界便是一个巨大的战场,充满着争夺与战争,充满着残酷和罪恶。人的生命仅仅是渺小的个体,但是,与其他人不同的是,海明威在表现这种悲剧时,总是将悲剧与勇敢、悲剧与希望结合,将悲剧逐渐转变成超脱与释然。在海明威的观点中,虽然悲剧是存在的,但人类的进步却是必然的,但同时也存在着悲剧,这种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往往体现于人们的迷茫当中,对于很多人来说,如何冲破迷茫,突破悲剧,坚强地走下去,便是海明威小说中隐含的思想,悲剧中的奋进,便是人类精神不灭之所在,人类意识价值之所在。

注释:

①② [美]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③ [美]海明威:《永别,武器》,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参考文献]

[1] [美]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 [美]海明威。永别了,武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3] [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6.

[作者简介]

48 5056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