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龙门石窟导游词讲解 龙门石窟导游词【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龙门石窟导游词讲解【第一篇】

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三座洞窟合成为宾三洞。它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统一规划、有计划开凿的,因并排布局而得名。“宾阳”来源于《尧典》中的“寅宾日出”意为迎接初升的太阳。可能有的朋友已经发现了,南北二洞和中间的主窟风格迥异,截然不同,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呀,在开凿的过程中北魏宫廷突然发生了内乱,打断了宾阳洞的雕刻工作,所以,北魏皇室经营的大型洞窟——宾阳三洞,实际上只完成了一个中洞,而南北两洞则由以后的隋唐两朝完成。这三座洞窟开凿的时间最长,历时长达24年还未完工,用工多达80多万。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开凿。主尊为现在世佛释迦牟尼,在它左边是过去世燃灯佛,右边是未来世佛弥勒佛。其实在洞中有两幅壁画可谓精美绝伦,就是在洞口内壁两侧,原各有一副大型浮雕分别是《皇帝礼佛图》和《皇后礼佛图》,展现当时宫廷佛事活动的场面,可惜这两处浮雕在20世纪30年代被盗走,现分别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大家请随我继续往前走,再登几十步台阶就到奉先寺了,举世闻名的卢舍那大佛就在寺中。奉先寺顾名思义,就是供奉祖先的意思,开凿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即公元672年,于675年完工,皇后武则天曾捐脂粉钱两万贯用来加速工程的完工。它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气势最磅礴、最具代表性的重要石窟。好了,各位游客,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尊大佛就是卢舍那大佛了。“卢舍那“是梵文音译,即光明普照的意思。卢舍那大佛通高米,头高4米,耳长米。为什么不零不整偏偏是米呢?其中暗藏不少玄机:因为7是佛的数字,天的数字,佛语有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们看,这米,包含了一个10,意十全十美,而14拆开正好是两个7,再加上第一个7,就有三个7了,拥有三个7的卢舍那大佛就是无限大、无限尊崇,功德圆满了!

龙门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位于洛阳城南12公里。整个龙门石窟由两山组成,一山为东山(也叫香山),因古时候,山上长有一种含香味的植物而得名。唐代著明大诗人白居易就葬与此。白居易晚年在洛阳居住了18年之久,名号为香山居士,逝世之后就葬在这座山的山脚下。

另一座为西山(又名龙门山),也是我们今天参观的主要景点。大多数造像、洞窟、刻碑都是建在西山上的。相传东西两山原本为一座山,大禹治水时,嫌其阻水淹田,就用一把大斧子把它劈成了两半,于是就成了两座山。两座山远远望去,就好象一个天然的门阙,中间又有一条伊河自南向北流过,故你伊阙。

自北魏至晚唐的四百余年间,古代匠师在这两座山上凿窟建寺,使这里成了举世闻名的石雕艺术的宝库。

龙门石窟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

首先,我带大家去参观观奉先寺,它是龙门唐代中最大的一个石窟。长宽各30余米。大家请看石窟里最大的佛像,它的名字叫卢舍那像,它身高米,头高4米,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大家请看旁边的金刚力士,它是龙门石窟中的珍品。它的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

接着,我带你们去万佛洞。万佛洞的石壁上刻满了小佛像,有1500多尊。在南壁上还有一个观音菩萨像,手提净瓶举尘尾,体态圆润丰满,十分传神。

现在,我带你们去今天参观的最后一站—宾阳洞。这个窟前后用了24年才完成。洞内有11尊大佛像,请大家细细欣赏。

好了,关于龙门石窟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期待与您的下次相逢,再见。

龙门石窟导游词讲解【第二篇】

各位朋友:

大家好!

欢迎各位到我们美丽的古都洛阳观光旅游。孔夫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我正是怀着这种心情来接待各位朋友的到来的。请允许我代表某某旅行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道一声大家一路辛苦了。我是咱们这次洛阳之旅的导游,我叫某某,大家叫我小某就可以了。在我身边的是某师傅,他有多年的驾驶经验,所以大家在行车过程中可以完全放心。在洛阳的这两天里,将由我和某师傅为大家提供服务。我们衷心的希望成为大家的朋友,如果在旅行当中大家有什么问题和要求,请尽管提出来,我们会尽全力去解决。我们中国有句俗话“百年修得同船渡”,今天我们能相聚在这个车上,是我们的缘分,希望大家珍惜这点缘分,相互照顾,并请大家配合我的工作和注意车内卫生。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使我们的这次旅行圆满成功!

好了,下面我简单说一下我们这两天的行程安排,大家也好作到心中有数。今天上午我们参观著名的龙门石窟,中午在真不同用餐,品尝洛阳水席。然后下午去参观天下第一古刹,白马寺。明天,到洛阳神州牡丹园欣赏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欣赏完之后,结束我们的洛阳之旅。

洛阳,是中外闻名的历史名城。她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为使各位来宾在洛阳期间,能对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古迹有进一步的了解,在乘车去景点参观的途中,我将洛阳的历史向大家作一下简单的介绍: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下游的南岸,伊落盆地的北缘。它因地处洛河北岸而得名,意为洛水之阳。根据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验证,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时间长达1500余年。所以,洛阳是七大古都中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天下名都。由于洛阳长期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所以许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都发生在这里;因此,宋代历史学家司马光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就是说,洛阳是中国历史的缩影,如果你想了解5000年的中国,那必须来看洛阳。看来大家今天是来对地方了呀!

洛阳有着丰富的文化遗存和名胜古迹,如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龙门石窟、被称为天下第一名刹的白马寺等等。洛阳不仅是闻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而且是举足轻重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如第一拖拉机厂,轴承厂等一大批全国知名的大企业;还有闻名中外的杜康酒、唐三彩和洛阳水席;还有国色天香的牡丹等。

龙门石窟快要到了,下面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龙门石窟的情况:

大家都知道,我国有四大石刻艺术宝库。它们分别为甘肃敦煌得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而另一个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去参观得龙门石窟了。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13公里处,那里不仅是著名得历史名胜,而且是自然风光很迷人的地方。整个龙门石窟由两山组成,一山为东山,因古代得时候,山上长有一种含香味得植物而得名。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就长眠与此,白居易晚年在洛阳居住了18年之久,名号为香山居士,逝世之后就葬在这座山的山脚下。龙门山色,自古就被喻为洛阳八大景之首,是洛阳地区最好的风景。

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佳句:“洛都四郊山水之盛,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盛,香山首焉。”声名远扬,近诵尤新。另一座为西山,也是我们今天参观的主要景点。大多数造像,洞窟,刻碑,都是建在西山上的。相传东西两山原本为一座山,大禹治水时,嫌其阻水淹田,就用一把大斧子把它劈成了两半,于是就成了两座山,两座山远远望去,就好像一个天然的门阙,中间又有一条伊河自南向北流过,故称伊阙。可谓两山对峙,伊水中流。自唐代以来,皇帝被喻为真龙天子,凡是与皇帝有关的东西统统用龙来命名。比如皇帝穿的衣服叫龙袍,皇帝住的地方叫龙庭等等。那么,位于皇宫龙庭南面的门,就得名龙门了。

各位朋友,龙门石窟是在北魏太和年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就在此营建,它不是一个朝代某一个时期兴建而成得,而是陆续开凿,经历了(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延至北宋等)众多的朝代,相继大规模营建的,前后长达400多年之久。我们在龙门石窟参观约用到2个小时的时间,在此,我们每分钟可以看到1000余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据统计,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万尊。洞内造像多为唐代河北魏时期开凿的,其中唐代占三分之二,北魏占三分之一,大家可能会问,朝代不同,我们要怎么区分哪个朝代得呢?洞窟中虽然都是佛或菩萨,但它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跟当时得世俗相结合得,唐代呢,有一个众所周知得审美观点,就是以肥为美,当时人们认为胖才是美,像唐代得武则天啊,杨贵妃杨玉环啊,她们都是除了漂亮以为,都有一个共同得特征,就是丰满。所以,唐代得造像都有圆润丰满这样一个特点。等一下到龙门石窟以后,大家可以找一下,脸庞,肩膀,身材浑厚,圆润得那种就是唐代典型得造像,而北魏,则以瘦为美,北魏造像的特点是:瘦骨清风。所以高高瘦瘦的,很清秀得那种就是北魏的造像。在这里,我已经清楚得讲过了,所以到了龙门以后呢,我要考一考大家,看看你们能否分得出唐代和北魏得造像。

龙门石窟是我国古代莫北人民智慧得结晶,艺术实践得结果,堪称我国雕刻艺术宝库,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佛教,雕刻,服饰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它是佛教流传到我国后,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得典范。那么,成千上万的佛像是何人所为呢?他们又为什么要雕像造佛呢?事实上,绝大部分得洞窟都是皇帝为自己营造的功德窟。龙门石窟大规模营建于北魏和唐代,那时佛教兴盛,帝王将相们深信“轮回报应”,“造佛得佛报”。于是他们不惜花费大量得人力,物力,财力;为自己,父母,亲朋好友营造公德窟。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统治者出于政治上得需要,利用佛教从思想意识上统治人民,通过开凿扩大石窟来宣扬佛教。第三个原因,开凿石窟得风尚是沿袭佛教发源地之一得古印度而来得。在中国北方,石窟得开凿路线基本上是沿丝绸之路而来得。这也是佛教传入中国得一条主要路线。

好了,龙门石窟到了。请大家带上自己的贵重物品随我下车,让我们一起去欣赏雕刻精美,气势恢弘的艺术宝库吧!在参观石窟的过程中,我给各位朋友重点讲解一下龙门石窟中的几个主要洞窟。

这是潜溪寺,它是我们进入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石窟。潜溪寺洞高,宽9米多,进深近7米,建于唐代初期(唐高宗初年雕凿),距今约1300多年的历史,因在凿洞时地下有源源不断流出的溪流而得名。据说唐代有位叫李潘(pan)的宰相曾在此建过别墅。洞内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佛身高7。38米,端坐于须弥座上,面额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阿祢陀佛意译为“无量光”和“无量寿”,《阿祢陀佛经》说,他是极乐世界的教主,凡愿往生彼土之人,只要专念他的名字,死时他便会来接引,因此又叫接引佛。一般佛教寺院常与释迦、药师佛同供,称“横三世佛”。

其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丰腴圆润,双目俯视,是唐初雕塑艺术中的佳作。阿祢陀佛和两侧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供奉的偶像。洞内前侧两壁各雕一护法天王,高颧大目、体魄雄壮、孔武有力、身披销甲,是唐代高级武将的形象。踩在脚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动传神。

龙门石窟导游词讲解【第三篇】

今天,大家将在我的带领下,去游览世界著名的龙门石窟!

一提起河南的洛阳,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名满天下的牡丹和以雕刻技术精湛著称的龙门石窟了,所以,龙门石窟早已成为了洛阳的代名词!

大家看,这就是龙门石窟了!我们的石窟分布于两山之崖上。东边呢,是香山,右边呢,则是龙门山,而中间的这条河,就是伊河了!正是由于这样两山相对,望之若阙的地理位置,所以龙门石窟又被称为“伊阙”。

在唐朝以前呢,石窟的中心是云冈。但是迁都洛阳之后继续开凿,慢慢的就形成了庞大的石窟群。但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唐代开凿的。可以说,龙门是石窟寺的中心。

在所有的石窟群中,最著名、也是最大的,就要数我们面前的这尊卢舍那佛了!它高达米,它居中端坐,雄伟的身躯和居高临下的姿态,真的是让人望而生畏啊!

好了各位游客,关于龙门石窟的介绍呢,就先到这里了,下面请大家慢慢游赏,半小时之后,我们在这里汇合,谢谢!

龙门石窟导游词讲解【第四篇】

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三座洞窟合成为宾三洞。

它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统一规划、有计划开凿的,因并排布局而得名。

“宾阳”来源于《尧典》中的“寅宾日出”意为迎接初升的太阳。

可能有的朋友已经发现了,南北二洞和中间的主窟风格迥异,截然不同,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呀,在开凿的过程中北魏宫廷突然发生了内乱,打断了宾阳洞的雕刻工作,所以,北魏皇室经营的大型洞窟——宾阳三洞,实际上只完成了一个中洞,而南北两洞则由以后的隋唐两朝完成。

这三座洞窟开凿的时间最长,历时长达24年还未完工,用工多达80多万。

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开凿。

主尊为现在世佛释迦牟尼,在它左边是过去世燃灯佛,右边是未来世佛弥勒佛。

其实在洞中有两幅壁画可谓精美绝伦,就是在洞口内壁两侧,原各有一副大型浮雕分别是《皇帝礼佛图》和《皇后礼佛图》,展现当时宫廷佛事活动的场面,可惜这两处浮雕在20世纪30年代被盗走,现分别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大家请随我继续往前走,再登几十步台阶就到奉先寺了,举世闻名的卢舍那大佛就在寺中。

奉先寺顾名思义,就是供奉祖先的意思,开凿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即公元672年,于675年完工,皇后武则天曾捐脂粉钱两万贯用来加速工程的完工。

它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气势最磅礴、最具代表性的重要石窟。

好了,各位游客,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尊大佛就是卢舍那大佛了。

“卢舍那“是梵文音译,即光明普照的意思。

卢舍那大佛通高米,头高4米,耳长米。

为什么不零不整偏偏是米呢?其中暗藏不少玄机:因为7是佛的数字,天的数字,佛语有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们看,这米,包含了一个10,意十全十美,而14拆开正好是两个7,再加上第一个7,就有三个7了,拥有三个7的卢舍那大佛就是无限大、无限尊崇,功德圆满了!

有人把卢舍那大佛比作东方的“蒙娜莉萨”,说她是善良和美貌的化身。

的确如此,不信,您看,她的嘴角微微上翘,目光下垂,略作俯视态,两道弯眉如钩似月,满脸的笑意,一派慈眉善目的神韵。

每次看到卢舍那大佛的微笑,总会让人感到如沐春风,无论您从哪个角度看她,她的目光都会和您有所交流,仿佛智者的询问,长着的关切,母亲的慈爱!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无限的情亲和慈爱,这种由天上到人间,由出世到入世,从虚幻到现实的转变,不正是中国儒家思想在雕塑艺术上的折射反映吗?这是艺术的觉醒,人性的觉醒,中国佛教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唐代终于完成了它的中国化进程,中国佛教艺术在洛阳龙门奉先寺也达到了一个光辉的顶点,所以,李泽厚先生才会说:卢舍那大佛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最高典范。

在2001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时候,所有的评委都认为是咱们卢舍那大佛的微笑征服了全世界。

另外大家看卢舍那两侧站立的二弟子,左为迦叶,严谨庄重,饱经风霜;右为阿难,聪明温顺,擅长记忆。

他们的旁边分别站立的是菩萨、天王、力士以及供养天人,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整个奉先寺造像主次分明,比例浑然一体,既注重形式美,又注重准确表达思想内容。

奉先寺以其流利的线条,高潮的技艺,玄秘的宗教幻化为一首壮丽的交响乐章,与自然混合,夺人心魄。

好了,各位朋友,参观了这么雄伟的雕刻,是否也让你的心灵受之震撼了呢,那么请拿起您手中的相机,留下这份心情。

景区的主要讲解到这里就结束了,接下来的时间留给大家自由活动,11点钟我们准时在这里集合。

游客们,你们好!我是桃园旅行社的导游小周,我们现在位于洛阳市的龙门石窟,由我带领大家进入龙门石窟窟内,愉快的龙门石窟一日游开始了!

龙门石窟的发现年代、建造年代十分复杂。

龙门石窟由成千上万个洞窟组成,有潜溪寺,有莲花洞,有药方洞,有古阳洞,还有香山寺、白园、万佛洞,数也数不清。

我们先来看看莲花洞,“莲花洞”这个名字也是有来头的。

您看,窟顶雕刻着一朵硕大精美的'高浮雕莲花,“莲花洞” 这名字就是根据这朵莲花取的。

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思为:出污泥而不染。

洞内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

您能看见,左侧弟子的头部没有了,是因为头部早年被盗,现在只能在法国吉美博物馆里见到了。

大家看莲花洞南壁上方,有一个个小小的佛像,它是龙门石窟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栩栩如生,可以想到,当时的雕刻技艺是多么精湛啊!

看完莲花洞,我们又来到了药方洞。

药方洞因窟门刻有诸多唐代药方得名。

它始凿于北魏晚期,经东魏,北齐,到唐代仍有雕刻,药方洞的药方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药方。

龙门石窟现在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

除了极少数的佛像外,大多数佛像的头部均遭到破坏,难以其整体造型。

但是剩下的部分足以说明艺术水平之高超、神态之曼妙,我希望大家好好保护这些文物。

龙门石窟还有个传说呢。

相传远古时期,洛阳南面有一大片烟波浩淼的湖水,周围青山苍翠,芳草萋萋。

人们在山上放牧,在湖里捕鱼。

村里有个勤劳的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听到从地下传来“开不开”的奇怪声音,回到家便把这件事告诉母亲,母亲想了想,告诉他,如果再听到这种声音就回答“开”!谁知一声未了,天崩地裂,龙门石窟顷刻从山中间裂开,湖水顷出,奔腾咆哮着绕过洛阳城,流向东海。

水流之后,龙门石窟就出现了。

游客们,愉快的一天就这么快结束了,希望你们玩得开心哟!让我们下次再见!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要参观的是洛阳龙门石窟,你知道它为什么叫“龙门”吗?这要从地形说起,这里的地形为三山夹一水,远远望去,犹如一道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

隋炀帝建都洛阳后,因为宫城门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都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隋炀帝时改称“龙门”。

龙门石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大约493年),经历了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和北宋等朝代,断续雕刻达400余件,现有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块,佛塔80座,造像10万尊,内容除佛像外,涉及建筑、服饰、音乐、书法等,如同包罗万象的艺术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景区,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唐代开凿的奉先寺了。

那么现在,我带领大家前往奉先寺参观。

大家抬头请看,几个台阶之上的正是著名的奉先寺,它是唐高宗所建,为政治需要,武则天曾捐2万贯脂粉钱。

历时三年零九个月于675年竣工。

寺内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及二供养人等一铺十一尊大像。

造像布局匀称,俨然一个佛国朝廷,大家请看,这就是主佛“卢舍那”,它通高米,头高4米,耳长米,面相丰满圆润,方额广颐,美若弯月,双目俯视,炯炯有神,您看它略带微笑,仿佛给人已深深的同情和殷殷的关切。

整尊造像,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应是理想化的圣贤形象,我们来仔细端祥它,你有没有发现无论你站在他面前的那个位置,他都在注视着你呢?石刻的眼睛为什么这么传神?对了,这正是雕像的画龙点眼之处,卢舍那的双目,采用阴刻方法,把眼球雕洞浅凹进去,又保持瞳孔的突出,利用光线反差也就造就出了大佛睿智深邃的目光,配以少垂的佛首,使朝拜者的目光与大佛目光交汇时,畏而不惧,可亲可敬。

在卢舍那佛的左侧是弟子迦叶,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僧形象;右侧阿难,他年轻睿智,整个一帅小伙子,旁边衣着华丽端庄矜持,二天王严肃威武硕壮有力,力士们坚毅勇猛,性格暴躁,以及那无所畏惧倾力承托的地鬼。

无不形神兼备,惟妙惟俏,整个布局反映了唐代高超技艺,折射出当时佛教的繁荣和唐朝国力的强大。

出了奉先寺,我们再来参观北魏的代表作——莲花洞。

因洞顶雕有一大浮雕莲花而得名。

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可并不多见,洞内正壁为尊式造像。

主佛释迦牟尼身穿袈裟,衣襟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就是这种形象。

两侧弟子是浅浮雕,左侧迦叶深目高鼻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形象,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象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如此生动细致雕于莲花洞坚硬的石壁,实为龙门一绝!洞口北壁崖壁有“伊阙”二字,这是明代河南巡抚赵岩所题词,证明了“龙门”的原称。

好了,各位游客,由于时间关系,先讲到这里,请大家自由参观,谢谢!

1.

龙门石窟导游词

2.

龙门石窟导游词精编

3.

龙门石窟英语导游词

4.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5.

关于龙门石窟导游词

6.

龙门石窟导游词范文

8.

龙门石窟导游词400字

-->

-->

-->

龙门石窟导游词讲解【第五篇】

今天有幸陪大家一道参观龙门石窟,我感到很高兴。这里就是位于中原地带的九朝之都洛阳。龙门石窟就在距洛阳南十二公里之处,是世界上著名的石刻艺术之一。20xx年11月被联合国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现在由我来带领大家游览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龙门石窟南北长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1300多个石佛。现在我们来到是奉先寺。奉先寺是龙门石窟最大的一个窟,长宽各30米。奉先寺的不平凡,在于中间那尊巨大的卢舍雕像,它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像高米,头高4米,耳长米。这尊佛像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头部稍低,它和奉先寺的雕像群行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接下来我们要去的龙门石窟的另一个著名洞窟------宾阳洞。洞内有11尊大佛,有的婀娜多姿,形象通直;有的高鼻大眼;体态端详;有的形态自若;有的青面獠牙,张牙舞爪······真是一个名不虚传的发动佛洞。

哦,龙门石窟不知不觉就参观完了,我也不多说了,大家有时间去看看,谢谢大家。

48 18189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