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七年级地球公转教案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2024年七年级地球公转教案5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七年级地球公转教案篇1

《地球在公转吗》教学设计

科学概念:

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转。其他的证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过程与方法:

在模拟实验中,观察并做出恰当描述。结合模拟实验进行推理。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和从已知出发进行推理。认识到科学家在获得证据的过程中需付出艰辛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两个铁架台,一把米尺,两只乒乓球,八个夹子。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当我们跑步或乘车的时候,会发现两旁的事物好像在往身后运动,到游乐园坐旋转木马的时候,也能观察到周围事物在朝相反方向运动。这就是相对运动。如果我发现周围很多事物都朝东边方向运动,那我可能在朝哪边运动呢?如果看到周围事物在朝顺时针方向旋转,那我可能在做怎样的运动呢?(教师讲解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

(学生回答)

师:我们经常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说明地球在朝哪个方向自转呢? 教师出示一个地球仪,让学生认识地球上的方位,一般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师:现在请一个同学上来让地球转动起来。想想,地球应该怎样旋转? 学生操作后,教师让学生观察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旋转,并要求学生用手比划。师:从北极上空观察,我们发现地球是逆时针方向旋转的。

一、引入

师:地球会自转,那么地球在公转吗?(板书:地球在公转吗)学生回答。

师:什么是公转?你还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

师:以人类现在的科学技术,只要到太空中观测一年,就知道了。那以前的人们又是怎么知道地球在公转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在地球上经历一次科学探索之旅。

二、实验探究

1、恒星周年视差

师:我们要寻找的证据就隐藏在满天繁星中,哪几位同学观察过星空?现在到外面能看清楚吗?(强调晚上观察更清楚,晚上也就是我们背对太阳的时候。)

师:我们在天空中看到的满天繁星大多数是恒星(板书:恒星),恒星是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由于恒星离我们非常遥远,所以肉眼看过去好像是不动的,由此古人称之为恒星。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师:如果地球真是围绕着太阳公转(课件出示公转动画,公转轨道外有两颗星星),当它从轨道上的a点运动到b点时,地球上的人观察天空中远近不同的1号星和2号星,会看到怎样的现象?

学生回答。(例如: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变化。)

师:接下来,让我们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教师出示铁架台和乒乓球,并介绍:这两个乒乓球就代表地球运行轨道外远近不同的两颗星——1号星和2号星。我们还要创造出一个地球公转轨道,请周围同学将椅子搬到教室中间围成一个圆圈,这就是地球公转轨道。太阳就在这个轨道里面。同学们把自己当成地球,而且是地球上的观测者。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a点和b点分别在哪个位置?(教师在地上写上a和b或者在两旁做上其他记号。)

请一个学生当作地球进行演示,教师同时讲解实验要点。

师:我们观察天体时一般都在晚上,也就是阳光照不到的那面,所以请同学们背对太阳。当我们从a点运动到b点时,仔细观察1号星和2号星,看看你有哪些伟大的发现?

师:现在听我口令,全体起立,沿公转轨道一个接着一个进行运动并观察。学生运动一周后,回到自己的座位。师:大家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例如:1号星位置相对2号星发生了变化,看过去从2号星的左边,跑到了右边;视觉上两颗星之间的距离也发生了变化;两颗星都会运动,而且与我们运动方向相反等等。)师:为什么1号星相对2号星视觉位置会发生变化呢?(因为观测位置不同,看到的视觉图像就不同。)

师:我们在a、b两点观察时,视觉中两颗星的位置相差最大,那相差了多少厘米呢?为了方便观察,我在远处的星星上,横着挂上一把尺子,每隔10厘米放上一个夹子。当我们从a点运动到b点时,再次观测两颗星的运动方式和相对距离,同时把观测得到的数据记录在书中第85页的“观星记录表中”。(引导学生看书中的记录表)

师:关于这个记录表,大家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可以举手发言。(如果没有学生产生异议,教师可以追问:表格中所说的“在a、b两点观察1号星的视觉差”是什么意思?——教师课件演示“视觉差”)

师:等全部观测完,请同学们分析数据并进行思考:这个模拟实验说明了什么?对证明地球公转有什么启示?(课件出示:这个模拟实验说明了什么?对证明地球公转有什么启示?)

学生听老师口令进行观测,等所有同学绕完一周,教师将“1号星和2号星” 放在离学生更远一些的地方,重复刚才的观测。

进行汇报交流。学生汇报表格数据。

师:从数据中你还发现了什么?(例如星星离我们远,观测到的视觉差异范围小。)如果我把这“两颗星”放得更远先,视觉差会有怎样的变化?

师:这个模拟实验说明了什么?(在公转的轨道上观察轨道外的物体,会出现视差现象等等。)我们把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叫做——恒星周年视差(板书:周年视差)。

师:那么这个实验对证明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有什么启示?(只要能观测到恒星周年视差,就能证明地球在围绕太阳不停地转动。)

师:现在让我们阅读一下书中第85页灰色框中的文字资料。从这段资料中你又能知道什么?

学生阅读后交流。

师:恒星离我们实在是太遥远了,所以搞科学研究需要实足的耐心,坚持不懈才能发现真理。

2、星座位置的变化

师:除了观测恒星周年视差,我们还能通过观察天空中的星座,证明地球在公转。(板书:星座)

教师出示不同夜晚同一时间北斗七星的图片。

师:你发现了什么?(位置发生了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北斗七星在由东向西转动,如果我们把“由东向西”转动叫做顺时针运动,这也说明地球在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公转。)

三、小结

师:现在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我们将保留哪一种?(课件出示:a地球自转,b地球自转同时公转)

学生回答。

小结: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24小时为一个周期;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时倾斜不变的。(课件出示填空题)

请一个学生上台,手拿地球仪,模拟地球一边自转,一边绕太阳公转。师:地球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那公转在地球又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呢?我们将在下一次课中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地球在公转吗

恒星周年视差

证据

星座位置的变化

本文地址:http:///zuowen/

七年级地球公转教案篇2

七年级地球公转教学设计

在学习地球公转这一课的时候,教师需要提前做好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点疏通。下面是网友为大家整理了(*),希望能帮到大家!

篇1:地球公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其他的证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过程与方法:

在模拟实验中,观察并做出恰当描述。结合模拟实验进行推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和从已知出发进行推理。认识到科学家在获得证据的过程中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难点: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教学准备

课件,记录纸,两根木杆,一把直尺,一个红色圆纸片,两个蓝色圆纸片。

教学过程

师:在第3课时我们学过地球在自转,那么古时候人们是怎样证明地球确实在自转的?

学生回答:傅科摆

师:法国有一位名叫傅科的物理学家,通过傅科摆证明了地球在自转。那么傅科摆是怎样证明地球在自转的,谁来说说傅科摆的原理?

学生回答。

师:地球是怎么自转的呢?方向是怎样的?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师:地球会自转,地球是否同时在围绕太阳在公转呢?

学生回答。

师:什么是地球的公转?你还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

师:以人类现在的科学技术,只要到太空中观测一年,就知道了。那在以前,人们无法直接观察地球运动,他们又是怎么知道地球在公转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在地球上经历一次科学探索之旅。

1、恒星周年视差

师:我们要寻找的证据就隐藏在满天繁星中,哪几位同学观察过星空?现在到外面能看清楚吗?

师:我们在天空中看到的满天繁星大多数是恒星,恒星是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由于恒星离我们非常遥远,所以肉眼看过去好像是不动的,由此古人称之为恒星。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师:如果地球真是围绕着太阳公转,当地球从轨道上的a点运动到b点时,地球上的人观察天空中远近不同的1号星和2号星,会看到怎样的现象?

学生回答。

师:接下来,让我们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

默读“p84”内容后,教师考问学生:

1、红色和蓝色纸片分别代表什么?

2、为什么在远处的星上要横着挂着一个木尺?

3、为什么要背对着红色圆点转动?

4、我们在圆圈上按什么方向运动?

5、记录表要做几次观测?

师:还有什么疑问?

课件内容:在模拟实验中,当我们从a点运动到b点时,仔细观察1号星和2号星,看看你有哪些发现?并做好记录。

学生汇报表格数据。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

师:这个模拟实验说明了什么?我们把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叫做——恒星周年视差。

师:那么这个实验对证明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有什么启示?

师:现在让我们阅读一下书中第85页灰色框中的文字资料。从这段资料中你又能知道什么? 学生阅读后交流。

师:恒星离我们实在是太遥远了,所以搞科学研究需要十足的耐心,坚持不懈才能发现真理。

2、星座位置的变化

师:除了观测恒星周年视差,我们还能通过观察天空中的星座,证明地球在公转。

教师出示不同夜晚同一时间北斗七星的图片。

师: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师:在现代社会,人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直接观察到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师:现在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我们将保留哪一种?学生回答。

小结: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24小时为一个周期;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时倾斜不变的。

教师演示实验:模拟地球一边自转,一边绕太阳公转。

师:地球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那公转在地球上又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呢?我们将在下一次课中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恒星周年视差

篇2:地球公转教学设计

科学概念:

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转。其他的证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过程与方法:

在模拟实验中,观察并做出恰当描述。

结合模拟实验进行推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和从已知出发进行推理。认识到科学家在获得证据的过程中需付出艰辛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两个铁架台,一把米尺,两只乒乓球,八个夹子。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当我们跑步或乘车的时候,会发现两旁的事物好像在往身后运动,到游乐园坐旋转木马的时候,也能观察到周围事物在朝相反方向运动。这就是相对运动。如果我发现周围很多事物都朝东边方向运动,那我可能在朝哪边运动呢?如果看到周围事物在朝顺时针方向旋转,那我可能在做怎样的运动呢?

师:我们经常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说明地球在朝哪个方向自转呢?

教师出示一个地球仪,让学生认识地球上的方位,一般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师:现在请一个同学上来让地球转动起来。想想,地球应该怎样旋转? 学生操作后,教师让学生观察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旋转,并要求学生用手比划。师:从北极上空观察,我们发现地球是逆时针方向旋转的。

师:地球会自转,那么地球在公转吗?

学生回答。

师:什么是公转?你还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

师:以人类现在的科学技术,只要到太空中观测一年,就知道了。那以前的人们又是怎么知道地球在公转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在地球上经历一次科学探索之旅。

1、恒星周年视差

师:我们要寻找的证据就隐藏在满天繁星中,哪几位同学观察过星空?现在 到外面能看清楚吗?

师:我们在天空中看到的满天繁星大多数是恒星,恒星是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由于恒星离我们非常遥远,所以肉眼看过去好像是不动的,由此古人称之为恒星。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师:如果地球真是围绕着太阳公转,当它从轨道上的a点运动到b点时,地球上的人观察天空中远近不同的1号星和2号星,会看到怎样的现象?

学生回答。

师:接下来,让我们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

教师出示铁架台和乒乓球,并介绍:这两个乒乓球就代表地球运行轨道外远近不同的两颗星——1号星和2号星。我们还要创造出一个地球公转轨道,请周围同学将椅子搬到教室中间围成一个圆圈,这就是地球公转轨道。太阳就在这个轨道里面。同学们把自己当成地球,而且是地球上的观测者。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a点和b点分别在哪个位置?

请一个学生当作地球进行演示,教师同时讲解实验要点。

师:我们观察天体时一般都在晚上,也就是阳光照不到的那面,所以请同学们背对太阳。当我们从a点运动到b点时,仔细观察1号星和2号星,看看你有哪些伟大的发现?

师:现在听我口令,全体起立,沿公转轨道一个接着一个进行运动并观察。学生运动一周后,回到自己的座位。

师:大家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例如:1号星位置相对2号星发生了变化,看过去从2号星的左边,跑到了右边;视觉上两颗星之间的距离也发生了变化;两颗星都会运动,而且与我们运动方向相反等等。)

师:为什么1号星相对2号星视觉位置会发生变化呢?

师:我们在a、b两点观察时,视觉中两颗星的位置相差最大,那相差了多少厘米呢?为了方便观察,我在远处的星星上,横着挂上一把尺子,每隔10厘米放上一个夹子。当我们从a点运动到b点时,再次观测两颗星的运动方式和相对距离,同时把观测得到的数据记录在书中第85页的“观星记录表中”。

师:关于这个记录表,大家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可以举手发言。

师:等全部观测完,请同学们分析数据并进行思考:这个模拟实验说明了什么?对证明地球公转有什么启示?

学生听老师口令进行观测,等所有同学绕完一周,教师将“1号星和2号星” 放在离学生更远一些的地方,重复刚才的观测。

进行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表格数据。

师:从数据中你还发现了什么?如果我把这“两颗星”放得更远先,视觉差会有怎样的变化?

师:这个模拟实验说明了什么?我们把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叫做——恒星周年视差。

师:那么这个实验对证明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有什么启示?

师:现在让我们阅读一下书中第85页灰色框中的文字资料。从这段资料中你又能知道什么?

学生阅读后交流。

师:恒星离我们实在是太遥远了,所以搞科学研究需要实足的耐心,坚持不懈才能发现真理。

2、星座位置的变化

师:除了观测恒星周年视差,我们还能通过观察天空中的星座,证明地球在公转。

教师出示不同夜晚同一时间北斗七星的图片。

师: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师:现在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我们将保留哪一种?

学生回答。

小结: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24小时为一个周期;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时倾斜不变的。

请一个学生上台,手拿地球仪,模拟地球一边自转,一边绕太阳公转。师:地球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那公转在地球又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呢?我们将在下一次课中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地球在公转吗

恒星周年视差

证据

星座位置的变化

七年级地球公转教案篇3

《地球在公转吗》教学设计

科学概念:

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转。其他的证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过程与方法:

在模拟实验中,观察并做出恰当描述。结合模拟实验进行推理。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和从已知出发进行推理。认识到科学家在获得证据的过程中需付出艰辛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两个铁架台,一把米尺,两只乒乓球,八个夹子。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当我们跑步或乘车的时候,会发现两旁的事物好像在往身后运动,到游乐园坐旋转木马的时候,也能观察到周围事物在朝相反方向运动。这就是相对运动。如果我发现周围很多事物都朝东边方向运动,那我可能在朝哪边运动呢?如果看到周围事物在朝顺时针方向旋转,那我可能在做怎样的运动呢?(教师讲解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

(学生回答)

师:我们经常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说明地球在朝哪个方向自转呢? 教师出示一个地球仪,让学生认识地球上的方位,一般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师:现在请一个同学上来让地球转动起来。想想,地球应该怎样旋转? 学生操作后,教师让学生观察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旋转,并要求学生用手比划。师:从北极上空观察,我们发现地球是逆时针方向旋转的。

一、引入

师:地球会自转,那么地球在公转吗?(板书:地球在公转吗)学生回答。

师:什么是公转?你还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

师:以人类现在的科学技术,只要到太空中观测一年,就知道了。那以前的人们又是怎么知道地球在公转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在地球上经历一次科学探索之旅。

二、实验探究

1、恒星周年视差

师:我们要寻找的证据就隐藏在满天繁星中,哪几位同学观察过星空?现在到外面能看清楚吗?(强调晚上观察更清楚,晚上也就是我们背对太阳的时候。)

师:我们在天空中看到的满天繁星大多数是恒星(板书:恒星),恒星是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由于恒星离我们非常遥远,所以肉眼看过去好像是不动的,由此古人称之为恒星。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师:如果地球真是围绕着太阳公转(课件出示公转动画,公转轨道外有两颗星星),当它从轨道上的a点运动到b点时,地球上的人观察天空中远近不同的1号星和2号星,会看到怎样的现象?

学生回答。(例如: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变化。)

师:接下来,让我们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教师出示铁架台和乒乓球,并介绍:这两个乒乓球就代表地球运行轨道外远近不同的两颗星——1号星和2号星。我们还要创造出一个地球公转轨道,请周围同学将椅子搬到教室中间围成一个圆圈,这就是地球公转轨道。太阳就在这个轨道里面。同学们把自己当成地球,而且是地球上的观测者。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a点和b点分别在哪个位置?(教师在地上写上a和b或者在两旁做上其他记号。)

请一个学生当作地球进行演示,教师同时讲解实验要点。

师:我们观察天体时一般都在晚上,也就是阳光照不到的那面,所以请同学们背对太阳。当我们从a点运动到b点时,仔细观察1号星和2号星,看看你有哪些伟大的发现?

师:现在听我口令,全体起立,沿公转轨道一个接着一个进行运动并观察。学生运动一周后,回到自己的座位。师:大家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例如:1号星位置相对2号星发生了变化,看过去从2号星的左边,跑到了右边;视觉上两颗星之间的距离也发生了变化;两颗星都会运动,而且与我们运动方向相反等等。)师:为什么1号星相对2号星视觉位置会发生变化呢?(因为观测位置不同,看到的视觉图像就不同。)

师:我们在a、b两点观察时,视觉中两颗星的位置相差最大,那相差了多少厘米呢?为了方便观察,我在远处的星星上,横着挂上一把尺子,每隔10厘米放上一个夹子。当我们从a点运动到b点时,再次观测两颗星的运动方式和相对距离,同时把观测得到的数据记录在书中第85页的“观星记录表中”。(引导学生看书中的记录表)

师:关于这个记录表,大家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可以举手发言。(如果没有学生产生异议,教师可以追问:表格中所说的“在a、b两点观察1号星的视觉差”是什么意思?——教师课件演示“视觉差”)

师:等全部观测完,请同学们分析数据并进行思考:这个模拟实验说明了什么?对证明地球公转有什么启示?(课件出示:这个模拟实验说明了什么?对证明地球公转有什么启示?)

学生听老师口令进行观测,等所有同学绕完一周,教师将“1号星和2号星” 放在离学生更远一些的地方,重复刚才的观测。

进行汇报交流。学生汇报表格数据。

师:从数据中你还发现了什么?(例如星星离我们远,观测到的视觉差异范围小。)如果我把这“两颗星”放得更远先,视觉差会有怎样的变化?

师:这个模拟实验说明了什么?(在公转的轨道上观察轨道外的物体,会出现视差现象等等。)我们把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叫做——恒星周年视差(板书:周年视差)。

师:那么这个实验对证明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有什么启示?(只要能观测到恒星周年视差,就能证明地球在围绕太阳不停地转动。)

师:现在让我们阅读一下书中第85页灰色框中的文字资料。从这段资料中你又能知道什么?

学生阅读后交流。

师:恒星离我们实在是太遥远了,所以搞科学研究需要实足的耐心,坚持不懈才能发现真理。

2、星座位置的变化

师:除了观测恒星周年视差,我们还能通过观察天空中的星座,证明地球在公转。(板书:星座)

教师出示不同夜晚同一时间北斗七星的图片。

师:你发现了什么?(位置发生了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北斗七星在由东向西转动,如果我们把“由东向西”转动叫做顺时针运动,这也说明地球在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公转。)

三、小结

师:现在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我们将保留哪一种?(课件出示:a地球自转,b地球自转同时公转)

学生回答。

小结: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24小时为一个周期;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时倾斜不变的。(课件出示填空题)

请一个学生上台,手拿地球仪,模拟地球一边自转,一边绕太阳公转。师:地球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那公转在地球又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呢?我们将在下一次课中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地球在公转吗

恒星周年视差

证据

七年级地球公转教案篇4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第1册

通过教育部审查通过的北师大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是按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2004年4月第1版)中的内容和要求,由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王民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编制出版的。本教科书的内容编写充分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现代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有用的地理”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编制教材内容,实现新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课程目标。

主编、编辑介绍 新课标 新理念 新思路

内容摘选

课题及案例研究全目录(48k)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64k)

教学心得体会 无

本册相关教材

地理图册 必修1册 填充图册 必修1册习题库 必修1册 探究活动 必修1册

? ? ? 教参 必修1册 ?

主编:王民 责编:马宝艳、箫简 学科:高中地理 类别:课本

版本:中图版(北师新世纪)版次:2005年6月1版2次 印张:平订/16开/110页 价格:元 书号:3490-9

目录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教案下载)(教案下载)(教学设计)(课堂设计)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教案下载)(课件下载)(课堂设计)(教学设计)第二节 水的运动

(教案下载)(教学设计)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下载)

(二)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

一、教材分析

该部分内容是地球运动的第二部分,前后内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地球运动的完整形式,同时和自转运动一起构成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学习好该部分内容,有助于对气候、自然带、地理环境的分异等知识的学习,是学习自然地理的基础。该部分内容是在自转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自转的知识必须扎实。

二、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黄赤交角,理解黄赤交角造成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二分二至点的位置。

(2)认识正午太阳高度角、晨昏线、昼弧、夜弧及其季节变化

(3)认识季节的涵义及其划分

2、方法与过程

(1)用自备软件显示二分二至位置及光照情况,弥补教材19页公转示意图的不足。

(2)小组利用地球仪、激光教鞭等合作讨论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影响。

(3)教师用world 3d map 软件显示不同季节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极昼、极夜。

(4)修改20页活动2,便于学生更快完成。组织学生完成21页读图思考,要求其列表展示结果。

(5)从时间和空间上比较昼夜长短、太阳辐射强度、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6)比较天文四季与气候四季的区别,划分方法。

(7)练习:在黄道上标出24节气的位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关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太阳出没方位变化,一天日太阳辐射强度变化等,探究其变化据依据教学课标规律及原因。

(2)能解释四季变化的天文原因,能认识到这是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共同结果。

三、制定目标的依和教材确定了知识和能力目标,依据班级学生地理学习水平高低不一的现状,照顾中等学生,难度适中,使用教具和软件帮助学生克服空间想象力不强的难处,确定了方法和过程,从应用的角度确定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学以致用,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

教学重难点: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四、教学准备

1、地球仪(学生一组一个),激光教鞭(一组一个),world 3d map软件。

2、学生分组,四人一组分组。

五、评价标准

1、能在图上指出黄赤交角,二分二至在黄道上的位置日期

2、能识别三种日照图分析其原因

3、熟悉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规律

4、能区别天文和气候四季涵义及划分。

六、教学过程与策略(一课时)表格 1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预案

1、复习自转运动

提问:方向、周期、速度、时差、时区 回答 温故知新

回答有误时请其他同学指导

2、给学生分组,四人一组讨论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影响(教师先演示一遍)依教师安排进行

学生探究比教师主讲收获会更多。

个别学生可能无从下手,或得不出结论,需教师指导或邻组帮助。

3、教师演示地球公转运动课件,强调二分二至位置及直射点位置。观看、思考

1、方向

2、地轴方向

3、二分二至位置 直射点的变化 给一些感性认识

可能有提问,教师及时回答。

4、组织学生观察第20页日照图

完成20页活动,完成21页读图思考,列表比较二分二至全球昼夜,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理论归纳 帮助学生设计表格

5、用world 3d map显示不同季节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极昼、极夜。观看、思考

理论和实际结合,能用理论来解释现象。

6、组织学生阅读20页-21页内容,指导学生列表总结归纳四季的涵义。列表比较天文四季各季的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太阳辐射强度 学习归纳总结

7、教师比较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的区别(含义划分)笔记

师生交替活动,学生活动有张有弛。

8、小结本课时内容

七、作业

1、绘制二分二至日照图。

2、在黄道上标出24节气的位置。

八、教学反思

活动和讲授结合,师生交替活动,学生活动有张有弛。必1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 1-3 地球的运动 教学设计

深圳市南头中学 李宝强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的概念及其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

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4、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地方时的计算。

4、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6、昼夜长短的变化。

7、季节更替。教学用具:

多功能地球仪、普通地球仪、多媒体投影仪。教学过程:

师:宇宙中的任何物体都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的,我们的地球也不例外。地球的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主要的运动方式就是自转和公转。关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同学们知道哪些呢?

生:略。

师:下面请同学们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情况。

师:从侧面看地球的自转。

师: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

师: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

生:(分别演示。)

师:在黑板上做以下板图:

师:请同学们在图中恰当的位置用箭头表示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生:动手画图,加深理解。

师: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那地球自转的周期如何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7页“地球自转的周期”部分,了解什么是恒星日和太阳日。

动画演示:恒星日和太阳日。

师:一个恒星日地球自转了多少度?花了多少时间?

生:360°。

生:23小时56分4秒。

师:一个太阳日呢?

生:360?59?。

生:24小时。

师: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太阳日还是恒星日?为什么?

生:因为一个恒星日地球自转的角度恰好是360°所以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恒星日而不是太阳日,但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是指太阳日。由于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地球多自转了59?,所以在时间上多出3分56秒。

师:我们如何描述某一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速度呢?

生:略。

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圆周运动,圆周运动的速度描述要从角速度和线速度两个方面进行。请看图:

师:假设上图中线段oba绕点o沿逆时针方向做圆周运动,经过时间t后,运动到ob?a?位置,此时点a运动的距离为aa?弧长,点b运动的距离为bb?弧长。此时,我们说点a的线速度va=aa?弧长/t,点b的线速度vb=bb?弧长/t,显而易见,va>vb,而点a和点b的角速度ωa=ωb=ɑ/t.师:地球自转的速度也有角速度和线速度之分,我们先来看地球自转过程中经线位置的变化。

动画播放: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讨论:

1、在同一条经线上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等吗?同一纬线呢?

2、在同一条经线上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相等吗?同一纬线呢?

3、南北两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如何?

4、如何描述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

(教师适时进行指导,必要时也可配合板图进行必要的讲解。)

活动:请两位同学一位做太阳不动,另一位手拿地球仪绕其进行“公转”。

动画播放:地球的公转。

讨论:刚才两位同学的演示是否正确?如不正确,存在什么问题?

师:地球在自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下面我们来观察地球的公转轨道,看看其有何特征。

讨论并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的近日点是,远日点是。

2、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的时间是,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慢)

3、地球公转到远日点的时间是,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慢)

4、在图中标出夏至日、冬至日、春分日和秋分日时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

阅读活动:地球公转的周期。

师: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

动画演示:黄赤交角。

师: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且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周期性移动。下图可以表示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运动情况。

师:例如,国庆节时太阳直射点大约在点a的位置,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正在自北向南移动。同样的道理,请同学们判断一下今天,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移动方向如何。如果是你的生日那一天呢?

师:请大家讨论并完成下表。

日 期 太阳直射的半球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 3月21日~6月22日

6月22日~9月23日

9月23日~12月22日

12月22日~3月21日

师:同学们,你们说昼夜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生:略。(是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光的球体。)

师: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地球上是否会有昼夜现象呢?

生:有。

师:是的,由于地球的自转使地球上的昼夜得以更替,且周期恰倒好处,保证了地球上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师: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而且东边的时间总是比西边的时间早。又因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是15?/小时,所以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如相差1?,则地方时相差4分钟。

练习:

1、已知北京与兰州地方时差49分44秒,兰州的经度是103?53?e,求北京的经度。(116?19?e)

2、任意选择两条经线,并假定其中一条经线的地方时,求另一条经线的地方时。

师:刚才的例题中我们知道北京的经度是116?19?e,那我们通常所说的“北京时间”是否就是北京的地方时呢?

生:不是。

师:对,北京时间和北京的地方时是不一样的,它是东八区的区时。

投影:世界时区图。

师: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请同学们通过讨论了解时区的划分、区时、中央经线、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等概念。

生:略。(教师辅导答疑)

师:区时的计算公式为: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当所求区时时区在已知区时时区东边时用“+”,反之用“-”。

练习:

1、任意指定两个时区,并假定其中一个时区的区时,求另一个时区的区时。

2、已知北京时间是今天的9点,求纽约(西五区)时间、伦敦时间。

师:地球自转的另一个地理意义是导致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转。这种因地球自转而导致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活动:观察洗脸池中下漏的水形成的旋涡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该活动可在上课前进行布置,此时做个说明即可。)

师:同学们还能想到哪些自然现象与地转偏向力有关?

生:略。

师:(结合学生例子,再从河流两岸冲刷程度的差异以及风向、洋流等方面做一些必要的补充和铺垫。)

师: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叫太阳高度,太阳高度在正午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叫正午太阳高度角。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而变化。

投影:北半球春分日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

师:请大家结合图例和课文谈谈北半球春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生:太阳直射赤道,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投影:北半球夏至日和冬至日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

活动:讨论并完成下列表格。日期

太阳直射纬线

正午太阳高度为90?的纬线

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的地区 北半球夏至日

北半球冬至日

动画演示:晨昏圈(线)、昼半球、夜半球、昼弧、夜弧。

板图:北半球夏至日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

师:请同学们指出图中的晨昏圈(线)、昼半球、夜半球、昼弧、夜弧,并据此讨论分析北半球夏至日全球的昼夜分布情况。

生:讨论。

教师帮助归纳:

1、赤道上昼夜平分。

2、北半球随纬度的增加,昼渐长,夜渐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3、南半球随纬度的增加,昼渐短,夜渐长。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活动:

1、学生自绘北半球冬至日和春秋分日的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

2、讨论并完成下表:

日 期

北半球各地昼夜变化情况 南半球各地昼夜变化情况 赤道上的昼夜情况 3月21日~6月22日

6月22日~9月23日

9月23日~12月22日

12月22日~3月21日

师:同学们,每年一月初地球离太阳的距离最近,七月初最远,可为什么一月不热七月不冷呢?

生:略。

师:地球上的冷热不是取决于地球离太阳距离的远近,而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这种变化取决于太阳直射点在纬度上的周年变化。

讨论: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角度看热带、温带和寒带。

生:热带一年中有太阳直射,昼夜长短变化不大,全年皆夏;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且终年正午太阳高度很小,全年皆冬;温带四季更替明显。从天文含义上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角最小的季节。

师:请同学们说出我国的二十四个节气。(需提前布置此活动)

生: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师:我们的祖先在很早的时候就用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来划分四季,但气候统计工作中一般用月份来划分四季。即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6、7、8三个月划分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分为秋季,12、1、2三个月划分为冬季。

作业:(分课时布置)

1、绘制北半球夏至日、冬至日和春秋分日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

2、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必1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课题: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中图社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一册)

深圳市松岗中学 唐小军

“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位于中国地图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是“大气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重要天气系统”奠定知识基础,也是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天气变化所要依据的重要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以及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察力对风向的影响。

能力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培养学生从学习中和生活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实际应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察力对风向的影响。

难点:风的形成过程及等压线图上风向的判别。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节课的教法指导思想是:利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热情参与,积极思考,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

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知识,验证结果。

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4、情境教学法:

5、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flash动画,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

三、教学过程: 解决步骤:

1、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

播放flash课件中插入的2003年9月2日发生在 深圳市的13号台风“杜鹃”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 一下大气运动的真实情况,并提出如下问题:大气为什 么会运动?运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大气是怎样运动的? 从而导入新的课题。

(板书课题:大气运动)

2、知识准备: 设计意图(1)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演示:在空地上烧废纸,让学生注意观察灰烬的运

动情况,并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2)一般情况下,气温高处气压低,气温低处气压高;

空气密度大,气压高,反之小。

(3)一般情况下,空气从气压高处流向气压低处。

(4)一般情况下,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海拔越低,气压越高。有了以上知识后,可以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了。(板书:

一、热力环流的形成)

3、展示课件或在黑板上画出如下图:

b(热)a(冷)c(热)并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讨论:

a、b、c三地为什么会有冷热差异?a、b、c三地气压 将发生怎样的变化?空气将发生怎样的运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到讲台上画出热力环流图。然后,再用课件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如下图)

高 低 高

低 高 低 b(热)a(冷)c(热)

4、据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图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 问题。

实际上,一些用心的同学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就有 可能发现了问题,如:为什么示意图上,海拔高处的气 压比海拔低处的气压还高呢?为什么图上有的地方,大 气从低压处流向高压处呢?等等。

结论是: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板书: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各地冷热不均。)

5、理论联系实际

让学生利用热力环流形成原理知识分析“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的形成原因。并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 作用,展示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的形成过程,将取 得很好的较果。

6、案例分析:

下图中商业区和住宅区的居民发现,当地每天 大气污染的程度有明显的日变化,试分析讨论当地大气 污染的日变化特点,并说明理由。由于资金的原因,该 城市的工业区、商业、文化及住宅区的布局暂时不能作 大规模调整。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减轻商业、文化及住 宅区所受的大气污染?

7、承转:

从上面的学习中,我们发现大气运动有垂直方向上 的运动和水平方向上的运动,水平方向上的大气运动就 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风,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风的形 成知识。

(板书: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解决步骤:

1、旧知链接:(可让学生回答)(1)、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

设计意图

(2)等压线的定义: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值相等的点的连线。

(3)、风向的定义:风的来向。(4)、摩擦力方向的特点:与运动物体的方向相反。

2、新知讲授:(1)、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定义:促使空气由高压流向低 压的力,方向由高压指向,并且垂直等压线。(板书:

1、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定义:)(2)、形成风的三种情况:

此内容是本课时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学生掌握重点 突破难点,课件展示形成风的三种情况(以北半球为例),边展示课件,边讲解。并不断提醒学生三个力与风向之 间的关系。

1015 1015 1015

1000 1000 1000

水平气压梯度力 考虑地转偏向力 再考虑摩擦力

风向 气压梯度力 摩擦力

地转偏向力

然后,要学生上讲台画出风向(以南半球为例),进一 设计意图 步巩固所学。

(板书:

2、形成风的三种情况)

3、问题探讨:

利用物理学中“力的合成”知识,从理论上分析:

(1)两个力作用下形成的高空风风向是否有可能与等

压线斜交?

(2)三个力作用下形成的近地面风风向是否有可能与

等压线平行?

4、名题点击:

下图中abcd为北半球中纬度海平面上的点a、b两点水 的沸点为℃,c、d两点水的沸点为℃。关于 图中o点的风向正确的是: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

5、引导学生进行本课小结:

一、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二、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地面的冷热不均

三、形成风的三种情况: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再考虑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再考虑摩擦力的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6、作业布置:

1、下图为南半球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图1),风向正确的是:

2、让有flash知识的同学设计一个“热力环流的形成”的动画图,并在班上展示给学生看。

深圳市宝安区松岗中学

唐小军

2005年1月14日

“洋流”教案

李 坚 上海市嘉定一中 201808 快捷联系:;goodjackyli@

一、教材分析(一)地位与作用

本节洋流是水圈的第三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大气圈和海洋盐度和温度后的一节,它与本册教材最后一节海洋资源的内容也有联系。这一节是承上启下的一节内容,只有让学生了解了海水的温度、盐度特征及其分布、洋流的形成与分布规律,才能为学生学习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奠定必要的基础知识。

(二)内容结构

可把教材内容处理成三个方面:洋流的形成、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了解洋流的概念、类型及成因;

(2)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3)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对洋流的利用。

2.能力目标:

(1)能通过不同途径(网上或书籍)查找和本课有关的材料,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筛选材料;

(2)通过学习,提高运用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a.培养学生读图、绘图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有序思维; b.培养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c.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结构、分布与动态变化的联想能力,理解地理事物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

(3)能用简明语言概括材料并阐明自己的观点;

(4)能尝试提出研究性问题,体现研究性学习意识。

3.情感目标:

(1)通过洋流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洋流与人类、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精神,同时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提高环保意识,确立探索海洋、开发海洋的信念;

(2)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能了解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培养辨证唯物认识观。

制定以上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是: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及高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使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地理思维,树立地理环境伦理观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具备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体现课程理念强调的四个关注,学生系统地了解了洋流的相关知识后,用已知的洋流知识进行对地理环境影响的综合分析,从中获得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等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洋流形成、分布规律的观察认识及相关的思考;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分析及拓展认识的展开;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认真小结,以使学生能够全面地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目标,确定出以上的教学重点;根据洋流形成中影响因素较多,且理性较强,而表层洋流分布中名称较多,且联系初中区域地理知识较多,高中学生已遗忘较多、回忆确认较难,因而制定了以上教学难点。

(五)教学关键分析

1.讲清楚洋流形成的动力源(即风、密度差异是形成风海流、密度流的原因,风海流、密度流流走,相邻海区海水来补充,从而形成补偿流),是突破洋流形成原因这一重点难点的关键。

2.指导学生对照“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与“世界洋流模式图”,就容易理解和记忆世界洋流分布的模式,然后进一步对照世界洋流的实际分布图吻合程度、认识模式理论的指导意义,并仔细观察分布图和模式图上不一致的地方,是突破洋流的表层分布这一难点的关键。

3.理论联系实际讲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突破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教学关键的关键。

二、教学方法

根据高二学生的心理、生理等特征和本节教学内容,我选用了“自学指导法”、“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并辅之以电脑多媒体进行教学。

1.自学指导法

教师向学生提出学习的要求,讲清学习的方法,学习过程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指导学生独立学习书本知识、分析地图及使用其他地理资料,有助于学生自觉掌握知识,养成自学地理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

本节中“洋流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段文字,通过教师指导下自学完成能够学会弄通。2.引导—探究法

引导—探究法适用于从已知到未知的学习活动。运用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经验。教师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与我们这节课所教内容是吻合的。有关洋流形成的因素——风和海水盐度温度内容,前面的教学中已学习过,有关表层洋流分布规律中一些洋流名称——初中区域地理也已学习过。这样通过教学,便能唤出学生的已知,推导探究出他的未知。另外,本节课理性内容较多,要求学生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使用引导—探究能达到这个目的。

3.电脑多媒体的使用,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分层次演示教学,对攻克重难点效果很好。因此本节课设计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学法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导之有方”,才能“学之有法”,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到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为此,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学法指导。

1.比较法

比较法是明确被比较的地理事物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特征,且直观性强,有助于使地理知识系统化。本节内容讲述“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法(比较世界洋流模式图与世界洋流分布图寻找差异)来学习,能取得较好效果。

2.分析法与综合法

本节教材中关于洋流的形成因素应从盛行风、密度及海水的连续性三个方面加以分析,从而推导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即是运用的分析法。而表层洋流的分布则是对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在地理空间分布的一种综合,运用的即是综合法。3.讨论法

学生通过收集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资料,通过实例自主探究教学内容,然后在课堂上展示与讨论。这个过程学生不仅提高了收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拓宽了地理知识面,认识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而且为学生参与教学提供了丰富素材。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师生构建平台

情境导入:观看网页“小小瓶邮有大用” 找出网页中认为漂流瓶漂流的原因 学习洋流的初始平台

问题:根据预习“你能在图上画出洋流的流向吗?”“在图上用红色标出暖流、用蓝色标出寒流。(南北走向)”

你能从这张图上尝试找出的“洋流分布特征是什么?” 学生在空白洋流模式图上用箭头注明洋流。学生观察图,回答。洋流认知平台 探究活动:

“海洋中的洋流是如何形成的?”(板书:

一、洋流的形成)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盐度与温度差异;海洋具有连续性等知识,启导学生分析洋流的形成。

学生回忆旧知:气压带、风带的知识;盐度与温度差异;海洋具有连续性等知识并参考自己分享的“2024年七年级地球公转教案5篇”,讨论辨析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洋流模式图、世界表层洋流图的差异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讨论平台 承接:

洋流能帮助漂流瓶将你的盛情传递给他人,你还知道人类对洋流有哪些利用呢?洋流究竟对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呢?(板书:

三、洋流与人类、地理环境的关系)学生参考自己分享的“2024年七年级地球公转教案5篇”,分析讨论。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讨论、分析平台

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污染物、航运等的影响 学生运用新学知识,读图分析。新知应用思维平台

研究性问题的提出:教师举例:“厄尔尼诺”现象 学生倾听,思考。

教师总结 学生回忆、巩固。

必1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 2-2 水的运动 教学设计

深圳市松岗中学 唐小军 第一课时:《水循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主要类型、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以及水循环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各种水循环类型的示意图,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简练的表述水循环的过程;能够利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德育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运动的规律性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通过问题讨论,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及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过程及成因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问题讨论法;

学法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学生实验、问题讨论、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知识,完成学习任务。教学过程:

激趣设悬引入

李白诗《将进酒》中有两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其实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错误,你知道错在什么地方吗?违背了地理学中的什么原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二节 水的运动的第一课时:水循环 板书:水循环 实验探究

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做好教材上“模拟水循环”的实验。为了让实验更明显、快速,可以适当改变实验条件,把“将器皿放在阳光下直晒或用台灯直接照射”的条件改为在“器皿下用酒精灯加热”。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如下一些问题:

1、器皿中的水和小瓶中装的沙分别相当于现实中的什么?

2、为什么要在塑料纸盖上压放石头,且要放在装沙小瓶的正上方,其作用是什么?

3、要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归纳: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水从器皿中蒸发,然后在塑料纸上凝结,并沿压放石头的正下方滴落到小瓶中的沙上,这就类似自然界中的水循环。课件展示

为了更直观、准确地反映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情况,教师有步骤地播放多媒体课件:水循环,如下图。j d i e i a c

f h g

教师边播放课件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

1、从水循环的发生领域来看,水循环可以分哪几类?;图中的a—b—c过程,a—d—e—g、h过程,i—j—e过程分别属于何种水循环类型? 学生回答: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大循环;陆地内循环。

2、各种水循环的完成,各要通过哪些主要的环节? 学生回答:

海陆间大循环:海水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地表、地下)——海洋 海上内循环: 海水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到海洋

陆地内循环: 陆地水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到陆地

3、根据水循环的过程,你能给水循环下个定义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自然界中的水,通过各个环节,在各种水体之间连续运动的过程叫水 循环。

4、讨论水循环的意义。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归纳:①水循环联系了地球的各个圈层,并在各个圈层间进行物质和 能量的交换。②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不断得到更新、再生,并能持续利用③塑造了千姿 百态的地表形态。问题回放

学生回答,新课引入时所提出的问题:通过学习水循环的知识,李白诗句中的“奔流到海不 复回”违背了水循环的原理。知识扩展

为了充分利用自然界中的水资源,趋利避害,人类根据水循环的原理,修建了众多 的水利工程。如我国举世闻名的三峡水利工程;我国21世纪实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超大型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它们都是利用水循环的原理,通过影响水循环地表径流这个环节,从而改变了水资源的时间分配和空间分配,实现了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配置,达到了为人类服务的目的。学生活动

讨论题:既然水是可以循环并能不断更新、再生,所以说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这个观点。说一说你的理由。讨论过程略。信息反馈

课件展示下列问题:是非题(正确的划“√”,错误的打“×”)

1、修水库可以起到调节河川径流变化、防洪抗旱的作用。

2、塔里木河主要参与了海陆间水循环。

3、我国东南地区夏季的东南风属于水循环过程中的水汽输送环节。

4、水循环能使海陆之间实现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5、水资源的不断更新和再生主要通过陆地内循环来实现。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一、水循环的定义和类型: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大循环;陆地内循环。

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海陆间大循环 海水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地表、地下)——海洋 海上内循环 海水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到海洋

陆地内循环 陆地水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到陆地

四、水循环的主要意义

课程标准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

唐小军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松岗中学 518105

[教学目标]课时安排:2课时 知识目标: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了解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所形成的地貌;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读图,能够正确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通过读图,能够自己学会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地壳运动及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教学难点]读图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课件演示法、比较法、读图分析讨论法、野外实地考察法(教学条件允许)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在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很久之前,喜马拉雅山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

教师提问:地壳为何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地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以此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

(板书:

一、地质作用)

(板书:1.地质作用的含义)教师讲解:我们把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

及时检测:

下列地理事物和现象中,不属于地质作用的是()。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b大寨梯田

c岩层的断裂、错位 d荷兰的围海造田

(板书:2.地质作用的分类)

教师讲解: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列表如下,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表:

地质作用分类 能量来源

主要的表现形式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

(1)2000万年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约2万米,可珠峰海拔只有米,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地壳抬升的同时,外力作用就不停地影响。

(2)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可是千百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又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这是渤海地区地壳不断下沉的结果。

教师总结: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作用一般起主导作用。但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有差异的。

(板书:

二、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板书:1.岩浆活动)

教师讲解:课件展示一些有关火山活动的图片或视频片断,让学生感受岩浆活动的特点。然后,提出下列问题:

(1)岩浆活动与火山喷发是一回事吗?(不是一回事)

(2)岩浆活动的结果形成了哪种岩石?(岩浆岩)

(3)根据初中所学的地理知识以及我们的经验,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有什么样的影响?(火山湖、火山岛、火山锥地形)课件展示下面的例子:

(1)有句成语叫“稳如泰山”。其实泰山并不稳,泰山每年都在以极小的速度上升。

(2)“地球上最大的伤疤”东非大裂谷是非洲大陆“一分为二”产生新大洋的序幕。这里地壳下面的地幔物质上升分流,使得地壳水平张裂而形成为裂谷。它的张裂速度似乎很慢,近200万年以来的平均扩张速度每年2厘米~5厘米。尽管如此,它的北段已经裂开了一道窄的海道(红海)。照此下去,1亿年以后新的大洋将会在这里产生。

教师提问:上面两个例子说明了内力作用的哪种形式?两个例子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

地壳运动:其中,第一个例子是指地壳运动中的升降运动;第二个例子是指地壳运动中的水平运动。

(板书:2.地壳运动:升降运动、水平运动)

教师讲解:地壳运动常常在地壳中留下“足迹”,叫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有力证据。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

(动画演示褶皱的形成)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褶皱(背斜、向斜)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谷地。但有时会出现地形倒置的形象,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可以动画演示地形倒置形象)

(动画演示断层的形成)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断层(地垒、地堑)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在地貌上,地垒常成块状山地,如华山、庐山等;地堑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我国的渭河、汾河谷地等。

理论联系实际:课件展示下列图片,让学生讨论地质构造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

(1)利用物理学中的比重知识,分析讨论:为什么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2)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当中积累了许多找水的经验,例如,“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3)假如你是一位地质工程师,如果在c图中要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学生讨论:略。

(板书:3.变质作用)

学生自学教材,教师作简要说明:变质作用的结果是形成了变质岩,如我们家庭装修用的大理岩即为一种典型的变质岩。

课件展示一些地震造成的危害图片、地震分布图,引入地震教学。

(板书:4.地震)

教师提问:地震是怎样产生的?地震主要有哪些类型?

教师提问:从地震分布图上看,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为什么会这样分布?我国的地震多吗?

教师补充:世界上大部分地震与地质构造有关。在板块边缘地带,地壳不稳定,容易出现地震,从图上可以看出,地震带正是处在板块交界处,尤其是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最主要的地震带。我国由于靠近板块交界处,所以,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承转:有人说,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的形成提供了“粗毛坯”,而外力作用则是一位雕塑家,不断地把“粗毛坯”精雕细刻成千姿百态的形状。为什么这样说呢?

(板书:

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课件展示:“外力作用的杰作”系列图片。

在播放每幅图片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每幅图片是由什么外力作用形成的,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1)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作用。结果是:使岩石破碎,形成风化壳。

(2)流水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瀑布、岩溶地貌、峡谷等地表形态;流水沉积作用形成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冲积岛等地表形态。

(3)风力作用: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谷地、风蚀城堡(魔鬼城)、风蚀蘑菇等地表形态;风力沉积作用形成沙丘、黄土堆积等地貌。

知识拓展、应用: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外力作用的特点,达到知识的深化与活学活用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可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讨论:

1.黄河三角洲及河口沿岸地区,平均每年向渤海推进千米~3千米,每年新造陆23平方千米~28平方千米。“昨日沧海,今日桑田”在此得以实现。试解释这种现象。

2.埃及开罗附近有号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已有5000余年的历史了。其中,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原塔高米,而现在只有138米。那么,是谁有那么大的能耐把金字塔削低了呢?

3.我们知道,我国的桂林山水有“甲天下”之说,那么,你知道桂林山水这种地貌属于哪种地貌类型吗?这种地貌的形成主要是在什么力的作用下形成的?联系化学知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地貌的形成过程。

承转:

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岩石圈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跟所有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的特点一样,岩石圈的组成物质也处于不停的更新循环的过程中。

(板书:

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学生阅读教材,并分析“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一说各物质循环过程发生的条件? 2.简要叙述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师总结:①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是内外力共同作用下的结果;②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可以简要地总结为:岩浆变为各类岩石(此说欠妥,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行),各类岩石又变为新的岩浆的过程。③地壳物质循环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由于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很漫长,有的要经过几亿年,从这个意义上说,岩石和矿产是不可再生的。我们之所以要大力提倡保护和合理利用地下矿产资源,原因也即在此。

课程标准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教学设计

唐小军;快捷联系方式:电话/email;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松岗中学;518105; 转载;收稿/发表时间:; 发表网址:

[教学目标]课时安排:2课时 知识目标: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了解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所形成的地貌;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读图,能够正确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通过读图,能够自己学会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地壳运动及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教学难点]读图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课件演示法、比较法、读图分析讨论法、野外实地考察法(教学条件允许)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在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很久之前,喜马拉雅山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

教师提问:地壳为何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地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以此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

(板书:

一、地质作用)

(板书:1.地质作用的含义)

教师讲解:我们把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

及时检测:

下列地理事物和现象中,不属于地质作用的是()。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b大寨梯田

c岩层的断裂、错位 d荷兰的围海造田

(板书:2.地质作用的分类)

教师讲解: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列表如下,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表:

地质作用分类 能量来源

主要的表现形式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

(1)2000万年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约2万米,可珠峰海拔只有米,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地壳抬升的同时,外力作用就不停地影响。

(2)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可是千百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又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这是渤海地区地壳不断下沉的结果。

教师总结: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作用一般起主导作用。但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有差异的。

(板书:

二、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板书:1.岩浆活动)

教师讲解:课件展示一些有关火山活动的图片或视频片断,让学生感受岩浆活动的特点。然后,提出下列问题:

(1)岩浆活动与火山喷发是一回事吗?(不是一回事)

(2)岩浆活动的结果形成了哪种岩石?(岩浆岩)

(3)根据初中所学的地理知识以及我们的经验,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有什么样的影响?(火山湖、火山岛、火山锥地形)

课件展示下面的例子:

(1)有句成语叫“稳如泰山”。其实泰山并不稳,泰山每年都在以极小的速度上升。

(2)“地球上最大的伤疤”东非大裂谷是非洲大陆“一分为二”产生新大洋的序幕。这里地壳下面的地幔物质上升分流,使得地壳水平张裂而形成为裂谷。它的张裂速度似乎很慢,近200万年以来的平均扩张速度每年2厘米~5厘米。尽管如此,它的北段已经裂开了一道窄的海道(红海)。照此下去,1亿年以后新的大洋将会在这里产生。

教师提问:上面两个例子说明了内力作用的哪种形式?两个例子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

地壳运动:其中,第一个例子是指地壳运动中的升降运动;第二个例子是指地壳运动中的水平运动。

(板书:2.地壳运动:升降运动、水平运动)

教师讲解:地壳运动常常在地壳中留下“足迹”,叫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有力证据。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

(动画演示褶皱的形成)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褶皱(背斜、向斜)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谷地。但有时会出现地形倒置的形象,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可以动画演示地形倒置形象)

(动画演示断层的形成)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断层(地垒、地堑)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在地貌上,地垒常成块状山地,如华山、庐山等;地堑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我国的渭河、汾河谷地等。

理论联系实际:课件展示下列图片,让学生讨论地质构造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

(1)利用物理学中的比重知识,分析讨论:为什么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2)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当中积累了许多找水的经验,例如,“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3)假如你是一位地质工程师,如果在c图中要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学生讨论:略。

(板书:3.变质作用)

学生自学教材,教师作简要说明:变质作用的结果是形成了变质岩,如我们家庭装修用的大理岩即为一种典型的变质岩。

课件展示一些地震造成的危害图片、地震分布图,引入地震教学。

(板书:4.地震)

教师提问:地震是怎样产生的?地震主要有哪些类型?

教师提问:从地震分布图上看,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为什么会这样分布?我国的地震多吗?

教师补充:世界上大部分地震与地质构造有关。在板块边缘地带,地壳不稳定,容易出现地震,从图上可以看出,地震带正是处在板块交界处,尤其是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最主要的地震带。我国由于靠近板块交界处,所以,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承转:有人说,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的形成提供了“粗毛坯”,而外力作用则是一位雕塑家,不断地把“粗毛坯”精雕细刻成千姿百态的形状。为什么这样说呢?

(板书:

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课件展示:“外力作用的杰作”系列图片。

在播放每幅图片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每幅图片是由什么外力作用形成的,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1)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作用。结果是:使岩石破碎,形成风化壳。

(2)流水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瀑布、岩溶地貌、峡谷等地表形态;流水沉积作用形成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冲积岛等地表形态。

(3)风力作用: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谷地、风蚀城堡(魔鬼城)、风蚀蘑菇等地表形态;风力沉积作用形成沙丘、黄土堆积等地貌。

知识拓展、应用: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外力作用的特点,达到知识的深化与活学活用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可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讨论:

1.黄河三角洲及河口沿岸地区,平均每年向渤海推进千米~3千米,每年新造陆23平方千米~28平方千米。“昨日沧海,今日桑田”在此得以实现。试解释这种现象。

2.埃及开罗附近有号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已有5000余年的历史了。其中,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原塔高米,而现在只有138米。那么,是谁有那么大的能耐把金字塔削低了呢?

3.我们知道,我国的桂林山水有“甲天下”之说,那么,你知道桂林山水这种地貌属于哪种地貌类型吗?这种地貌的形成主要是在什么力的作用下形成的?联系化学知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地貌的形成过程。

承转:

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岩石圈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跟所有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的特点一样,岩石圈的组成物质也处于不停的更新循环的过程中。

(板书:

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学生阅读教材,并分析“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一说各物质循环过程发生的条件? 2.简要叙述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师总结:①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是内外力共同作用下的结果;②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可以简要地总结为:岩浆变为各类岩石(此说欠妥,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行),各类岩石又变为新的岩浆的过程。③地壳物质循环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由于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很漫长,有的要经过几亿年,从这个意义上说,岩石和矿产是不可再生的。我们之所以要大力提倡保护和合理利用地下矿产资源,原因也即在此。

本文转载自《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总第238期。《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教学设计

华怀生 安徽省桐城市第十一中学 231490 邮寄稿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节课讲城市区位因素中的自然因素,主要从自然地理条件分析城市的区位。自然环境(地形、气候和河流)是城市的自然基础,不同的自然环境,使城市分布产生了宏观差异。教材着重从地形、气候和河流三个方面讲述对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

二、教学思想设计

本节课采取创设问题的情境,补充课外资料,结合乡土地理,把讲述与图文互动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教师注重于“导”,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城市区位概念,了解地形、气候、河流三大自然地理要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结合读图来理解城市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能举例说明沿河分布城市的几种区位类型。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图文资料,正确分析城市形成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对知识的辨析或迁移的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城市的成因,理论联系实际,树立辩证看问题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地形、河流对城市形成和分布的影响。

2、难点:自然条件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发生的;城市临河分布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以实例分析为主,结合景观图片,板图,图文互动,师生共同活动方式,使学生能掌握知识要点,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聚落的形成”初步了解到城市聚落的起源。

一道思考题:世界上第一批主要城市分布在什么地方?举例说明。(先让学生思考,稍后回答)

乡村聚落的形成为城市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一般来说,城市是由于乡村的发展演变而来。

(大屏幕投影城市聚落外貌景观图片,让学生在欣赏中进入学习情境)

但是,为什么世界上有的地方城市多些,有的地方城市少些呢?一个城市为什么要建在这里或那里,都有一定道理的,也就是说与区位有关,下面我们共同来学习城市的区位因素。

[板书]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关于“区位”概念,我们在前一单元里学习过,下面请一位学生说一下什么是“区位”?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说明)对。说到城市,它也有特定的区位。城市的位置是从微观上来说的,指城市的具体定位,而城市的分布是从宏观上来谈城市区位,指的是城市总体分布。

[板书]

一、城市的区位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开头的思考题上来,世界上早先一些主要城市分布在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多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如黄河、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谷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等。

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图,哪些地区大城市特别多而且密集?为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看图,并组织学生讨论后,让学生回答)我国东部地区地势平坦,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气候温暖,降水丰沛,水源不成问题。而且这里交通便利,工农业生产发达;欧洲西部地区,地势低平,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也是世界上工业化起步早的地区,人口多而密集,易形成城市聚落。回答较全面,

七年级地球公转教案篇5

济南育英中学 尹晓洁 2012年7月30日 14:38

陈青于12-7-30 15:08推荐还记得备这节课时,我们调研学过的学生难在哪?孩子们说:公转课件中太阳直射点为什么会移动想不明白,那些地理现象怎么就和公转有关系搞不清。晓洁就顺着学生的思维瓶颈,设计教具,学生自己演示,记录二分二至点太阳直射的位置,认识这一空间难点;进而从生活现象入手,梳理生活现象与公转过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因为找准了难点,有目的去讲学生所需,导其所阻,所以这一课上得真明白。调查研究学生才有发言权是我当时最大的收获 郭成强于12-7-30 22:08推荐并加5分无推荐理由!

郭成强于12-7-30 20:32推荐为资源并加40分本节乃重中之重、难中之难。难在何处突破口就在何处。难点是内容空间性强,恰恰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还有待发展,利用教具将地球公转难观测、难想象的特征直观化,正是对这一难点的有效破解。剩下的就是动手演示、观察思考、对接生活了。可贵之处在于不回避难点,又精心设计教具突破难点,有“智取华山”的效果。

商榷:本节是置身地球之外观察。请两位同学分别在地球和太阳上,说说在四至点观察到了什么变化?有效与否,不妨一试。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也是目前唯一适于人类生存的星球,学生认识地球是必要的,认识的角度可以想象为从宇宙空间看地球,进行宏观认识。因循这一思路,地球仪是用来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理想模型。”这是我对今天培训中有关 “地球”内容课标解读的部分理解,它已成为我在“地球的公转”一节教学中突破难点的重要启示。

地理学是研究空间的科学。地球及其运动的学习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以往的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在学习地理刚开始不久的七年级学生看来,“地球的公转”是非常难学的一节课,难在学生不具备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难以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仅有课件呈现公转的动态过程,学生还是无法真正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更难以将其与四季的变化建立逻辑联系。依据新课标对本节内容提出的两点要求,结合学情实际我确立了本节教学的两个难点:一是使学生正确理解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二是帮助学生建立“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四季变化”之间的逻辑联系。

作为人们认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利用它来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学生可以通过比较直观地观察帮助理解地球公转运动,这无疑是个好办法。但是,如何观察效果好?这不仅需要从教具的运用方面动一番脑筋,如果再能够充分考虑到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等心智特点,用他们感兴趣的“任务”来“驱动”,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将会使达成课标要求的过程变得实用有效,水到渠成。

基于以上考虑,我运用了“任务驱动+模型演示”的方法突破“地球的公转”一节的教学难点,实际效果还不错,现进行一下阐述,敬请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任务驱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能够激发出学生追求新知的动力。用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导入本课的学习,使探求新知的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具体导入方式如下: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咱们大家年年岁岁都在感受着四季变化的无穷魅力。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啊?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季节?

四季变化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那么产生四季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它和我们今天讲的地球公转有什么关系?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了解地球公转寻找产生四季的原因。

模型演示:

第一个板块:我会演示——正确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

1、展示公转静态示意图,对比自转与公转,了解公转的基本特点,理解体会,为进一步动手演示做铺垫。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

(1)中心: ;方向: ;周期: ;独特姿势:。

(2)用箭头标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2、演示任务一:学会用教具正确演示地球公转

第一步:介绍教具朋友;

第二步:模拟地球公转时的姿态,将地球仪分别摆在公转轨道上我国“二分二至”时的位置;

第三步:学生自主演示地球公转;

第四步:学生互相查找、改正演示错误;

第五步:学生示范正确的演示方法。

第二个板块:我会观察——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1、演示任务二:再次按照正确方式演示地球公转,让地球仪停在我国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注意观察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2、我有发现:随着地球公转一周,太阳直射点在 纬线和 纬线之间往返移动。

3、确认位置:指图说出我国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的纬线

4、对号入座:请你判断下面a、b、c图分别展示的是我国二分二至中的哪个节气?

5、大胆质疑:为什么太阳直射点会移动呢?

6、观察结论:地球公转时地轴,才导致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第三个板块:我会描述——明白产生四季的原因

1、联系生活谈体验: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离我们聊城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往复变化,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反映出这种变化呢?

2、活学活用:请同学们正确选择一幅图按照图表的顺序说明聊城冬至日时的具体情况。

我选择(a/b/c)图,说明聊城冬至日的情况。

课堂总结:

正是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轴倾斜,而且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引起正午太阳高低和白昼长短的变化,使得地面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不同,我们感觉到春天温暖夏季炎热秋天凉爽冬季寒冷,从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原来正是因为地球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才产生了四季变化。

读教材资料,了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无论对于本节课的学习,还是对于整个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来说,认识地球的运动都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其中,地球的公转运动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地理现象。这些地理现象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进一步影响到人类活动。因此,对于地球公转运动的学习目标也应该延伸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样既体现了学习的实用价值,又突出了“人地关系”。基于这些对课标的认识和理解,一方面,我设计了用“寻找四季产生的原因”作为导入及贯穿本课始终的主线。教学实践验证,不仅顺利达到“用地理现象说明公转”的课标要求,还使整节课浑然一体,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另一方面,地球仪是地理学习和研究的一种工具,我设计的这种“模型演示”方法就充分利用了这一学习工具,既比较准确地模拟了地球公转的过程,又使“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的过程变得趣味盎然、简洁明了。

在新课标要求的指导下,一堂曾经“云雾缭绕”的难课变得“活力四射”了!感谢新课改!

48 2071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