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

 佳作一:多变的世界,不变的内心

 
自古以来,“变”与“不变”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确,身边的一切都在变,白云苍狗,一不留神便会落后于变化之潮而沉沦下僚。然而在紧跟时代大潮的同时,做到内心守正不变,诚然是必不可少的,切莫在追随“变”的同时失去了自己。
 
“人生是由不同的变故、循环不已的幸福和欢乐组成的,那种永远不变的蓝天只存在于心灵之间,向现实要求这些未免是种奢望。”只有走出内心中的“不变”,突破停滞,才能与时俱变,而只有保持心中那一米“不变”的阳光,才能在生活的变故中游刃有余。
 
迈开脚步,敢于与时俱变。“走,是唯一的静止,是唯一保鲜生命的办法。”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天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留恋变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是双脚,还有未来。与时俱变,与世俱变,活出多样的精彩,活出声色犬马的人生。
 
坚守原则,维护心中不变。依我看,原则是人生的路标,不论走得多远,脱离了路标,背离了最初的模样,即使一时可呼风唤雨、左右逢源,最终只能落得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下场。在日本侵略者逼近之际,林徽因对劝她一起离开的美国友人说:“门外就是扬子江。”她以坚决的信仰维护了内心的原则,和那颗愿与祖国共生死的心。在人生苍凉历尽之际,抚摸心口,能感觉到年少时那沸腾的热血仍在心头,不失为一种慰藉。坚持自我,灵活应变。只有在应付变化时,懂得灵活应对,才能守住本真的自我。庄子持竿垂钓,置楚国相位于不顾,拒绝持千金的楚国来使,坚守自己的清风明月。他就不知变通了吗?不,他曾在艰难之时,向监河侯贷粟,相比朱自清“不吃嗟来食”,他更显得灵活。季羡林《牛棚杂忆》中用幽默的笔触讲述当年的苦痛,相比老舍跳湖、顾孟婴自杀,他同样守住了自我,却显得豁达而不郁结。余秋雨背上行囊走遍名山大川,勘探多变的地形,得出不变的民族文化与民族气节,凝成一本《文化苦旅》……他们都在变化中看到了不变,守住了不变。
 
知其白,守其黑,方为天下式。守住本心,以不变应万变。
 
佳作二:云烟千变,我自依然
 
都说如今的世界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世界,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惊人的变化:从汽车到高铁到共享单车,从APEC到G20到“一带一路”,从“小确幸”到“丧茶”到“马男波杰克”……但在如此云谲波诡的变化中,我们是否需要一种不变的东西来抵御这变化的“波涛”对我们内心世界的冲击?
 
答案是肯定的,正所谓“云烟千变,我自依然”,在变化的浪潮中,我们需要一种坚守。
 
就如同路遥所说:“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奋斗。”他们坚守的,是一种生活的情理,是生活教给他们的嘉言懿行。而另一种坚守,是孔子于春秋变幻莫测的格局中追求“礼”、追求大道的理想之坚守,是“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对己身职责的坚守。
 
但此坚守非彼“固守”,如今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所以更需以吹毛求疵的态度辨别你所坚守的是否值得去坚守。
 
韩非子曾冷峻幽默地提出:“仲尼,天下圣人也,修行明道以游海内,海内说其仁,美其义,而为服役者七十人。”这充分证实了“贵仁者寡,能义者难”的观点,即使是圣人孔子,追随他的人也不过七十多人,足以说明仁义的难能可贵。这是孔子的坚持,我确实不能明晰这是他的理想坚守抑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固执,但前年那在飞机起飞前往飞机发动机上投硬币以“祈福”的老人的行为,确是明明白白的对封建糟粕的一种固守了。
 
而我们的坚守,归根结底来源于我们的自信。这自信,往小了说,是对自身品格、能力的自信;往大了说,是对国家发展、文化发展的自信。它可以源于《诗经》中“无将大车,维尘雍兮。无思百忧,祇自重兮”的深刻哲理,可以源于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道理之反问,可以源于纳兰词中“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的对爱情的美好期盼和情僧“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的无奈哀伤。
 
我们坚守的,是历史的春江花月,是道德情感上的理性之弦;我们所坚守的,便是能在此间日新月异的世界中守住那一点美好,那一点萤火星光。
 
正如木心所说:“生活的最佳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任你云烟尘世的风风火火地变化,我自坚守那冷冷清清一抹残阳的美好,岿然不动。
 
佳作三:沉舟侧畔千帆过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这句诗竟有这般强大的魔力。灯红酒绿、推杯换盏之间,人的心智越发沉迷,人们坚定地相信天行有常,斗转星移,事物交替,天经地义。于是人们为新事物腾出个空地儿,挪走甚至损坏了曾驻留在这千百年的事物,美其名曰“更新”“升级”,犹如沉舟,它们被抛沉于水底。
 
后来的千只帆船自然知道此水中必有沉舟,可谁也不会在乎这沉下去的舟是谁的、又装了什么东西。也许是背负得太多,而船又老旧单薄,连撑船人也无济于事了。那些流落民间的艺人,你们可还安好?枪支日益精巧威猛,可又有谁记得古旧深巷里刨竹拉线的制弓人?类似这样的事很多很多。每当戏院开戏时,一眼望去,满满当当的老人,步履蹒跚,对着台上人,回想当年看过无数遍的戏曲,摇头叹息。而外面街上穿得比戏子还花花绿绿的少年,耳塞里听放着的,兴许是刚出不久的流行专辑。
 
谁来传承?谁来崇尚古艺?老子有言:“上善若水。”水是天地间最为奇特的东西。不论小若石粒,还是巨如航母,无非是掠起的波澜不同,安静之后,一丝涟漪不起,平静如新,仿佛以前的事从未发生。“花自飘零水自流”,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以新代陈固不可免,有水,有舟,则必有沉舟,必有新帆,谁有心思愁啊愁的,大家都很忙。
 
再给你一支笔,走进唐朝诗人的句子中,没有飞鸟的群山,没有人迹的小径,你可以乘船泛舟,舀三江水以煮成一杯茶,画船听雨眠。这么晴朗舒适的日子,你也只能用笔写出来。睡醒之后,你得穿着制服,搭上公交或挤进地铁,你会看见一大拨的低头族,你忘了你的包也曾装过书。这也难怪度假山庄的生意红火,现代都市的生活每天都在“更上一层楼”,不留给人适应的机会,因此人们选择了暂时逃避。山庄归山庄,有些野味和清酒便是农家?世人为了欺瞒自己,花了不少心思。其实山庄的客房里装了无线网,屋外的墙壁上挂了空调机,人们所想要的自然,在西北大山无人问津的山坳里沉睡、等待。
 
你会去吗?不会。为什么?不知道。
 
都说世事如书,翻过一页便是一页。从前慢也是从前,车马邮件是什么时候的事没人关心,亦如舟沉处千帆过尽。流霞也是传说,你也回不去唐朝。人在被迫接受数据时代的“快、狠、准”,“人之初,性本善”也成了一句人尽皆知却不在意的话。皎皎白月光,千年万年也在更改,只是它变得极慢,以人的渺小短暂,难以察觉。阴晴圆缺的诗意成了一大堆科学论文与事实。不变也得变了。
 
人的心境随万物而变,万物也随人在改变。谁前谁后,无从知晓,只是希望撑船人与后来者,行好船,一路长远。
 
刘禹锡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既是题目,也是贯穿全文的比喻论证的支柱性喻体,用以阐述世上的万事万物都在变,新陈代谢,是自然和人类生活的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