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
答: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作为认识过程中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两种反映形式,也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
(1)感性认识的理性渗透
在人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中,总是渗透着理性认识的因素。人的感性认识是在理性指导下的感性。由于理性参与的程度和范围不同,人的感知能力会呈现出个体差异。感性认识的理性渗透,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 主体理性的价值观念、目的要求影响和制约着感知活动的方向。
主体理性的价值观念、目的要求对感性认识活动的方向具有调控作用。由于不同的感受主体在价值观念和目的要求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在感知同一客观事物时,不同主体可能形成关于该事物不同属性的感性认识。
② 主体已有的理性知识影响和制约着感性认识的深度或水平。
主体关于客体的理性知识一旦形成,会以信息的方式存储于主体的大脑中。感性认识的产生过程,实质上是外来信息与大脑中原有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的理性知识储备,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感性认识能否产生及其水平的高低。
③ 感性认识的结果必须借助于理性形式来描述,感性经验只有通过理论解释才能成为人类科学知识的构成要素。人的感觉、知觉和表象,要采取一定的理性形式表达和陈述出来,这种描述就是把感性材料归入一定的概念和判断。这种描述就是理论解释的过程。感性经验只有得到一定的理论解释才能成为科学知识的构成材料。对于同样的经验事实,人们可用不同的理论进行解释。
(2)理性认识的感性渗透
作为认识过程中高级反映形式的理性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发展而来的。在人的现实认识中,不存在纯粹的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渗透着感性认识的因素,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 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它将感性认识的丰富内容包摄于自身。
理性认识的各种形式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感性材料,不对其进行抽象、概括,就不可能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以及由它们构成的理论体系。理性认识在理论体系中达到了思维中的具体。思维中的具体是对感性具体的辩证否定,它克服了感性具体的直观性,同时也保留了感性具体的丰富内容。
② 理性认识以一定的语言、符号作为其物质手段。理性思维活动是通过运用语言、符号来实现的。语言、符号包含着某种抽象和概括,虽与客体发生了分离,但它们仍是物的感性形式。由于理性认识采取了感性的表现形式,具有可传递性和可继承性,所以人们可以掌握前人和他人的理性认识。
(3)评述
① 唯理论和经验论错误
如果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就会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各自从不同的方面片面强调理性思维或感性经验的作用。
②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
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也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原理。教条主义者片面夸大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经验主义者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处理一切问题都超不出狭隘经验的界限。把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努力防止和纠正这两种片面性,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时刻都应当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